追忆索尔兹伯里重走长征路(4)
http://www.newdu.com 2025/05/17 06:05:26 文汇报 周渊 参加讨论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 第七章担架上的谋划 一过于都河,毛泽东就躺上了担架,却并非是由于他对乡间徒步行走感到不适。可能红军领袖中再没有什么人比他在中国的山间和谷中走过的小路更多了。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就四处乱走。对于一个农村少年,可没有别的交通方式好选。长沙师范学院的时候,他跟自己的朋友萧瑜花六周时间在湘南的六个县中行走,一边走一边乞讨———这是萧瑜的主意。两个人不带分文,穿着破旧的衣服,背着旧雨伞和小包袱———里面装着笔记本和换洗衣服。他们在乡村乞讨维生,大部分时候靠农民给些吃的,偶尔靠镇里的人接济。这次旅行是一次冒险,一次探索。他们发现可以依赖自己的智慧和老百姓的慷慨过活。毛泽东也第一次用分析的眼光研究农村的情况。 跟萧瑜一起进行的旅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毛泽东在1927年1月到2月间进行的考察的前奏。那时候中国的革命开始起势,共产党和国民党在蒋介石并不稳固的旗帜下进行北伐。毛泽东则退回农村,在湖南的五个地区开展了五个星期的考察。在这次考察的基础上他撰写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并上交给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却受到了质疑和反对。他预言:“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 和萧瑜进行的考察和五个星期的农民调查为毛泽东的长征之路提供了热身。从秋收起义开始,毛泽东一直住在农村,有时候骑马,有时候使用自己的两条腿。他的肌肉变得强壮、坚硬,但现在他的身体却由于疟疾的长期肆虐而变得虚弱。傅连暲医生有最好的奎宁,能够在病症发作的时候平息症状,但却不能成功地让毛泽东重新健壮起来。傅医生曾试图让毛泽东增加进食。有一天他给自己的病人带来一整只炖鸡,但是毛泽东说这是搞特殊,最后让医生自己分着吃了半只。 现在和将来的一段时间内毛泽东只能躺在担架上前进。担架主体由两根坚韧的空心竹杆组成,中间是绳网,十分轻捷,像水手的吊床一样可以上下左右摇晃。毛泽东的身体非常消瘦,足有6英尺(约1.82米)长———深深地陷在担架里,决不会因为睡觉而掉到外面,因此也不用把自己绑在担架上。两个壮实的年轻战士抬着担架,把竹杆搁在肩膀上。竹杆很长,他们还可以看得清脚下———这在狭窄的山道上尤其重要。 有些担架上还盖着油布或者油纸,可以在雾雨蒙蒙的山里给担架上的人提供遮挡。毛泽东在雨里也一样睡得着,他经常如此。把担架上的人员名单列下来几乎就是一个共产党高级领导的名人录。周恩来的妻子邓颖超当时得了肺结核,有时还要咳血,长征一路主要都在担架上度过。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流金岁月
- 下一篇:爱国将领吉鸿昌“作官不为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