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随笔 >

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是明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生于浙江余姚,卒于江西南安,葬于浙江山阴洪溪乡(今绍兴市柯城区兰亭乡仙霞山)。生前获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后遭人诬陷,被削夺伯爵并取消朝廷恩典。卒后三十八年,即明隆庆元年(1567),被追赠为新建侯,谥“文成”。王阳明青壮年时,曾读书于绍兴市郊会稽山阳明洞天,自称阳明子、阳明山人,故学者称他为阳明先生。
    
    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1472年10月31日),王阳明诞生于余姚一个官宦之家。幼名为“云”,五岁时改名“守仁”,盖取《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之意。他自幼聪明绝伦,十岁那年,父亲王华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之职。次年,王阳明随同祖父竹轩翁一起赴京生活,船过镇江金山寺,竹轩翁与客人饮酒赋诗,尚未成篇,王阳明却已赋诗一首,诗云: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船客大为惊异。大家又叫王阳明应景赋诗,阳明出口成章,诗惊四座。
    阳明十二岁时,开始拜师读书。他经常捧书沉思,思考人生真谛。有一天,他突然问书塾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说:“惟读书登第(做官)耳!”王阳明疑惑地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这个“读书学圣贤”的心愿,表达了少年王阳明要做圣贤的远大志向。王阳明的人生目标,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确定的。
    阳明十六岁(1487)时,按照父亲教导,遍读朱熹理学著作,并在庭园格竹求理,不仅未得其理,反而劳思致疾,于是感叹圣贤难做,便转向词章之学,又沉浸于佛道二教。竟在新婚之夜(十七岁)撇下新婚妻子,只身跑到南昌铁柱宫道观与道士大谈养生。他二十一岁乡试中举后,曾两次会试落第,于是回到余姚结诗社,驰骋于词章,长时间出入于佛老之学。
    弘治十二年(1499)春,阳明二十八岁,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举进士出身。次年六月,被授以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直到弘治十八年(1505),阳明三十四岁时,他才开始真正归本儒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