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随笔 >

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4)


    
    王阳明受封新建伯不久,其父王华于嘉靖元年(1522)病逝,阳明遵制在绍兴老家守丧三年。到嘉靖三年,阳明丁忧服满,四方来学之士盛况空前。钱德洪记阳明讲学盛况云:
    先生自辛巳年(正德十六年)初归越,明年居考丧,德洪辈侍者踪迹尚寥落。既后四方来者日众,癸未(嘉靖二年)已后,环先生之室而居,如天妃、光相、能仁诸僧舍,每一室常合食者数十人,夜无卧所,更番就席,歌声彻昏旦。……常不下数百人;送往迎来,月无虚日,至有在侍更岁,不能遍记其姓字者。诸生每听讲,出门未尝不踊跃称快,以昧入者以明出,以疑入者以悟出,以忧愤愊忆入者以融释脱落出。呜呼休哉,不图讲学之至于斯也!尝闻之同门,南都以前,从游者虽众,未有如在越之盛者。
    由于门人日众,阳明弟子、绍兴知府南大吉(字元善,1487—1541)遂督同山阴县令扩建稽山书院,“聚八邑彦士,身率讲习以督之”,门人多达300余人。
    嘉靖六年(1527)五月,广西田州土司叛乱,数剿无效,朝廷遂命王阳明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总制军务,勘处思恩、田州事宜,进剿“乱贼”。王阳明遂定于九月初八启程前往广西。就在出征前一天晚上,他与弟子钱德洪、王畿在府邸天泉桥上展开了一场著名的思想论辩,史称“天泉证道”。讨论的中心问题是阳明所谓“四句教言”。《传习录》记曰:
    丁亥年九月,先生起复征思田。将命行,时德洪与汝中(龙溪)论学。汝中举先生教言曰:“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德洪曰:“此意云何?”汝中曰:“此恐未是究竟话头,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是无善无恶的物矣!若说意有善恶,毕竟心体还有善恶在。”德洪曰:“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是无善无恶的,但人有习心,意念上见有善恶在,格致诚正修,此正是复那性体功夫。若原无善恶,功夫亦不消说矣。”
    是夕侍坐天泉桥,各举请正。先生曰:“我今将行,还要你们来讲破此意。二君之见正好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见是我这里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为用,则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若各执一边,眼前便有失人,便于道体各有未尽。”既而曰:“已后与朋友讲学,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只依我这话头,随人指点,自没病痛。此原是彻上彻下功夫。……”是日,德洪、汝中俱有省。
    这个四句教,重点本来是要求弟子“二君相取为用,不可各执一边”,但阳明殁后,王畿另著《天泉证道记》,对四句教作了翻案文章,于是开启了日后的许多争端,王畿说:
    夫子立教随时,谓之权法,未可执定。体用显微只是一机,心意知物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意即是无善无恶之意,知即是无善无恶之知,物即是无善无恶之物。……若有善有恶,则意动于物,非自然之流行,着于有矣。……意是心之所发。若是有善有恶之意,则知与物一齐皆有,心亦不可谓之无矣。
    王畿又记乃师之说曰:
    吾教法原有此两种。四无之说为上根人立教,四有之说为中根以下人立教。上根之人悟得无善无恶心体……顿悟之学也。中根以下之人未尝悟得本体,未免在有善有恶上立根基。
    言下之意,是说阳明赞同其“四无”说,这就有悖于王阳明“二君相取为用,不可各执一边”的告诫了。
    其实关于阳明“四句教”的争论,不只限于王、钱二子。其山阴后学刘宗周(号蕺山)就批评王阳明的“致良知”有“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的弊病,批评阳明“将意字认坏,将知字认粗”。蕺山主张分别意、念,认为意是好善恶恶的本体,念是意之动,故有善有恶,他将王阳明“四句教”修正为:“有善有恶者心之动,好善恶恶者意之静,知善知恶者是良知,有善无恶者是物则。”总之,阳明后学各派关于良知学说的种种歧见,都围绕着“良知”善恶问题与本体功夫问题展开,这与王阳明解说“四句教”时分别所谓“接利根人”和“为其次立法”不无关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