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6)
http://www.newdu.com 2025/02/09 06:02:40 光明日报 吴光 参加讨论
六 王阳明的学说简称阳明学,其学远承孟子,近继象山,而自成一家,影响超越明代而及于后世,风靡海内而传播中外。所谓阳明学,就是由王阳明所奠定、其弟子后学所传承发展,以“良知”为德性本体,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功夫,以“明德亲民”为政治应用的良知心学。 1.阳明学的思想主旨 关于阳明学的思想主旨,可谓众说纷纭。多数人只作哲学形而上的概括,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而忽略其作为外王之学的民本政治论。本人则从“良知”本体论、“致良知”的方法论、“知行合一”的实践论、“明德亲民”的民本政治论四大方面展开论述。兹简述如下: 一是“良知”本体论。 在王阳明之前,宋儒陆九渊已提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的命题(见《象山集》巻二《与吴显仲书》),元儒史伯璿也提出了“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的命题(见《四书管窥》)。王阳明的高明,不在于承认“心即理”或“心外无理”,而在于他进一步探索了“心之本体”的问题,如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又说:“学是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均见《传习录上》)这是很明确地说明了“心之本体”即良知,良知即天理的观点。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论,从根本上讲即是道德自觉,是德性本体。 二是“致良知”的方法论。 王阳明说: 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王阳明的《咏良知》诗说: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王阳明又说: 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 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在王阳明看来,所谓“天理”就是内存于心的“良知”,而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致良知”,就是用良知做标尺去衡量一切事物,这样就能认识事物的理,这就叫“致良知”。这说明,致良知是王阳明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也是阳明学的根本宗旨。 三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论。 王阳明说: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概括地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有三个要点:第一,知行只是一个功夫,不能割裂。所谓“功夫”,就是认知与实践的过程。第二,知行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知是行的出发点,是指导行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而真切笃实的“行”已自有明觉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第三,知行功夫中“行”的根本目的,只是要彻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说明王阳明的良知学在本质上是道德哲学。 四是“明德亲民”的民本政治论。 这是王阳明良知学在政治实践中的运用。王阳明一反程朱理学家提出的《大学》首句改本“在新民”之说,而坚持《大学》古本的“在亲民”之说。他指出:“‘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徳’,‘安百姓’便是‘亲民’。”王阳明“亲民”说的基本思想,是保民、爱民与富民,以民之好恶为好恶,主张为政者的根本之道,即是“明德亲民”。它继承了孔孟“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传统而体现了王阳明良知学说的民本特质。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长征中仍重视学习(党史一叶·长征)
- 下一篇:句读书目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