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居俭:坚定历史自信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1:11:30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记者 武雪彬 刘芳 参加讨论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再次阐明了历史与现实、修史与治国的关系。然而,在当前社会思想舆论日益多元多变的形势下,如何认真修好历史、学好历史,自觉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还有许多事情可做。围绕这一话题,本报记者于近日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学术委员会顾问田居俭先生。 田居俭,1935年生,吉林双辽人。195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1976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副总编辑兼《历史研究》主编,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兼《当代中国史研究》主编。现为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顾问,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理事兼学术顾问。 研究领域为史学理论和中国政治史。主要著作有专著《李煜传》,史学论文集《春泥集》、《当代人与当代史探研》;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序卷、《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1949年卷。论文《论学史》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中国社会科学报》: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历史这门功课。您是怎样理解习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的? 田居俭:这要从中华民族独有的优点和优势说起。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更拥有学史、治史、用史的优良传统和完整成熟的史学经典。近代思想家、史学家梁启超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因此,中国历代有远见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为了治国理政,无不重史明道。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征程中,更本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的原则,引导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读点历史”,以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坚定不移地沿着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前进。 《中国社会科学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田居俭:当然。这种意义经过实践检验已经成为真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简明扼要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由来和来之不易时所说:“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是旨在启发全党:把修好历史这门必修课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衔接起来。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学点历史”已经成为全党的共识和共举。各级领导干部在不同的层级和岗位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入研读和思考历史,从中汲取政治营养和思想营养,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取得新成绩,交出新答卷。 《中国社会科学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积极健康的修史正声谐律日益深入人心,在这一过程中,是否受到过杂音和噪音的干扰?这些杂音和噪音的具体表现和真实意图是什么? 田居俭:干扰积极健康修史正声的杂音和噪音中,最突出的是历史虚无主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又打着“学术反思”的旗号卷土重来。他们为了干扰和破坏正确修史的主旋律,不时地发出否定历史事实、否定历史真理的杂音和噪音。历史虚无主义的核心是“虚无”历史。虚者,歪曲、模糊也;无者,抹杀、消除也。具体表现是:借“还原历史”、“重写历史”之名,行否定历史特别是党史、国史之实。他们诋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只起破坏作用”;指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误入歧路”;贬损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特别是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与指导作用;割裂、对立和否定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等等。他们散布这些谬论,意在干扰中国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前进等重大问题上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等大是大非问题和政治原则,对此,不可等闲视之,必须针锋相对,据理批驳,正本清源。否则,不排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干扰,就不能修好历史这门必修课,就不能切实履行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前进。 历史虚无主义经不起历史的检验 《中国社会科学报》:历史虚无主义罔顾历史,鼓吹革命是“坏事情”,将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和中国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应该怎样应对这种挑战? 田居俭:是的,在这个问题上,你们击中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历史虚无主义知道党史和国史重要,他们虚无历史便把矛头指向党史和国史的重要内容,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和中国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反对以革命方式变革社会,又常以否定中国近代革命为桥头堡,说什么太平天国“绝无进步的历史意义可言”;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革命’在中国并不一定是好事情”。驳斥此类胡言乱语,历史事实最有发言权。因为历史虚无主义虚无的历史经不起历史真实的检验。 历史虚无主义全然不知:1949年以前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的革命,是当时的世情和国情使然。因为“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毛泽东语)。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走投无路的中国人民只能选择前仆后继的革命。据民政部2009年不完全统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28年中,牺牲在战场和刑场上的先烈有2000多万人,其中收入各级人民政府编辑《烈士英名录》的只有176万人。当中外敌人把屠刀架在中国人民的脖子上,不革命连生存的机会和权利都要失掉的时候,革命是“坏事情”还是“好事情”?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外历史反复证明,革命是“好事情”,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现代化的助推器。 田居俭:的确是这样。在中国,没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胜利,就没有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二是创造性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革命,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和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认定的事实 《中国社会科学报》:我们注意到历史虚无主义还有一种论调,那就是:中国人民如果从鸦片战争开始就向西方列强乞求搭乘“顺风船”,中国的处境能比现在“强得多”。这种论调的实质是什么? 田居俭:很简单,就是中国不该走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虚无主义在否定中国革命的同时,又否定中国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说这是“误入歧路”。有的论者甚至打起现代化的旗号否定社会主义道路,说什么“如果中国当时执行一条‘孙子’战略(不是《孙子兵法》的孙子,而是爷爷孙子的孙子),随便搭上哪一条顺风船,或许现在的中国会强得多。比如追随美国,可能我们今天就是日本”。有的论者还鼓吹帝国主义侵略有功,说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中国要富强康乐,先得被殖民一百五十年”。 如果按照上述论者设计的“孙子”方略行事,像慈禧太后代表的清朝统治者那样,“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被时人讥为“洋人的朝廷”,“孙子”相可谓十足。结果怎样?美国没让搭“顺风船”,中国也没成为“日本”,倒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因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毛泽东语)。 中国近代的历史证明,中国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因为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等旧式农民战争,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自强”、“求富”主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变法维新措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方案等都没走通资本主义道路。屡败屡战的中国人民经过反复比较,才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中国的历史更证明,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不是“误入歧路”,而是走上凯歌行进的光明坦途。1949年,旧中国给新中国留下的经济“烂摊子”是16万吨钢,加上充斥市场的各类“洋”货,“一穷二白”在当时绝不是形容词。60多年后,全国钢产量超过5亿吨,各种新兴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经济总量跃升为世界第二。尖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中国制造”日新月异。继“两弹一星”之后,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北斗导航系统等工程均有重大突破。新中国成立初期,城乡居民生活普遍贫困,多数人处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境地。60多年后,实现了经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均GDP从1949年的35美元增至2011年的5400多美元,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延至2012年的74岁。新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社会主义显示的优越性,无可争辩地说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绝对正确的。这是历史认定的事实,也是事实印证的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负能量危害极大 《中国社会科学报》: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反思历史”的旗号歪曲历史,往往给人一种高深莫测、难以琢磨的感觉。您能不能为我们剖析一下这种现象? 田居俭:历史虚无主义虚无历史,理论并不高深,方法也不新鲜,依旧是老调重弹、故技重演。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历史,不是在全面、系统占有翔实史料的基础上,把握历史事实的总和,阐述历史内在联系,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而是随意剪裁和拼凑史实,牵强附会,指鹿为马,以偏概全,颠倒历史。譬如,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以改革开放为界,可划为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辩证统一于党领导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诚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后开创的,但充分利用了改革开放前的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历史虚无主义却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怀疑和反对改革开放的时候,就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怀疑和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时候,就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意识形态领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并不是主流,但它为何具有如此大的欺骗性和危害性? 田居俭:历史虚无主义虽然是一种非主流思潮,但其散布的负能量危害极大。如果任其蔓延,就会涣散和弱化主流意识形态,使人在政治上、思想上丧失警惕,容忍和接受隐藏其中的去史灭国、改旗易帜的图谋。清代思想家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二》中为后人留下一段弥足珍贵的文字,至今读来仍令人振聋发聩,中心论点是“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他指出:历史上用“去史”手段实现“灭国”目的的途径有四,其中之一就是“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即用“虚无”的历史迷惑民众,征服人心。 这条途径隐晦而阴险,容易产生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防线崩塌的效应。苏联亡党亡国就是明证。苏共亡党、苏联解体,原因固然很多,但人们对意识形态领域大刮历史虚无主义之风麻木不仁、听之任之,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上有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叶利钦的退出苏共演说,下有大批崇拜“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政论家、作家和教授舞文弄墨,他们上下呼应,大肆攻击列宁、斯大林开创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诬蔑十月革命使俄国离开了“人类文明的正道”,诋毁苏联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迷误”,使苏共党员和苏联人民丧失历史取向,最后导致执政党作鸟兽散,国家分崩离析。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苏联的惨痛教训警示我们: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错误和政治危害,时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沉渣泛起和卷土重来,不断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在当今世界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形势下,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境内外反华势力依然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作为这种图谋内应的历史虚无主义,也不会轻易偃旗息鼓。因此,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还要旗帜鲜明地进行下去。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应对历史虚无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报》:我们应如何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田居俭: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历史自信是重要一环。我们要敬畏前人创造的悠久而辉煌的历史,特别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对中国人民在探索和奋斗中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要坚信不移。坚定历史自信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是决定命运的根本问题。只有坚定历史自信,才能在深入思考历史的进程中更好地走向未来。 《中国社会科学报》: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更有效地识别和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消除其影响和危害,我们要磨砺和运用的“器”是什么? 田居俭:我认为,对付历史虚无主义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就是唯物史观。实践一再证明: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列宁语)。迄今为止,还不曾发现有哪一种历史观能同唯物史观分庭抗礼,更谈不上取而代之。唯物史观是屡经理论交锋、屡经实践检验而胜出的。其涵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用历史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解读和运用历史,坚持党性原则和科学精神统一,处理好政治与学术、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强化阵地意识,提高反击能力,毫不含糊地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修好历史这门必修课、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行动中充分发挥优势,按照列宁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始终是社会科学的同义词”的指引,努力提供学理支撑和历史智慧。 在全党全社会共修历史课的热潮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好,认真从历史特别是党史、国史中汲取“最好的营养”,融入治国理政管党的新实践,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多作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从元澄奏折看北魏佛教的传统与政策
- 下一篇:“石仓契约”还原乡村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