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中国古代历史的王权主义本质(5)
http://www.newdu.com 2024/11/13 08:11:23 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清俐 参加讨论
冷静分析传统文化“复兴” 学界观念的多元化是学术思想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复古主义历来是不可忽视的一元。复古主义有很多种,有的是真的复旧,有的是打着古人的旗号演出历史的新场面。当下某些复古主义借着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兜售过时的意识形态,对此不可不辨。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学界思潮纷涌,尤其在传统文化“热”的社会背景下,一些复古主义思潮也随之而起。请您谈一谈继承、弘扬传统文化与复古主义的关系。 刘泽华:学界观念的多元化是学术思想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复古主义历来是不可忽视的一元。复古主义有很多种,有的是真的复旧,有的是打着古人的旗号演出历史的新场面,但在思想形式上都有复古的特点。当下某些复古主义借着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兜售过时的意识形态,对此不可不辨。 谈论一种意识形态首先要关注历史定位问题。历史进程中的阶段或形态上的区分,这是个大前提。我认为,意识形态与社会形态大致是相匹配的。就意识形态而论,不管如何评论,古典的儒学是前现代社会中的一种意识形态。中国的前现代社会最主要的一个特点是帝王体系支配着社会,而古典儒学正是帝王选中的意识形态,“三纲”就是它的“纲”。撇开这个“纲”说儒,可谓言不及义。 其次,要把一些至理名言与思想体系加以区分,对思想体系要从思想整体上进行判断。儒家或其他诸种学说,都有极其高明的话语,一些人把儒学说成是“爱人”,是“善”,是“和”,是“刚健自强”,是“民本”,这些作为因素无疑是有的,但视为整体观念就曲解了儒家,比如“民本”从来就不是一个元命题,它与“君本”是交织一起的,是从属于“君本”的。“和”与“分”“别”是相辅相成的,“分”“别”是讲等级贵贱,是“和”的主导。从学理上说,不能只引几句至理名言就说成是他们的主导思想。 再次,不能把一些大概念随便搅和在一起。有些学人常常把中华复兴、中华文化复兴、传统优秀文化与儒学复兴等概念搅和在一起,互相推导、互相包含、互相置换,把古典儒学抬高到吓人的高度,诸如把儒学抬高到是现代社会的“根”、“主体”、“纽带”,更有甚者竟说其是中国和世界的“领导力”,是很不适宜的,也不符合逻辑。近期有一篇文章,提出孔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梁启超1902年提出的,现行的含义大致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所有民族(56个民族)以及海外华人的统称。56个民族当下生活在什么时代?其精神是什么?把孔子请出来做“导师”,会把我们的观念导向何处?个人尊崇孔子固无不可,怎么要用老先生充任中华民族的导师? 复次,对“返本开新”、“创造性转化”、“综合创新”等提法,我不反对。因为他们转化出来的“新”都不是古典儒家所固有的,是他们“创造”和“开新”的成果。我与某些新儒家的分歧在于,有些人把自己开创的“新”说成是古典儒家固有的,这不符合历史事实。我们不可低估一些思想家的一些思想具有超前性,但思想主体不会超越他那个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报》: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传统思想在当代已经没有价值? 刘泽华:在我看来,传统思想主要是一种资源,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关键要由“我”创新。首先,古人提出过许多命题,我们可以借来发挥。比如“以人为本”、“民本”、“法制”、“法治”、“调和”、“性恶”、“性善”等,举不胜举。命题是人类高级抽象认识的一种,可以从思想整体中提取出来“借题”进行自己的开拓和发挥。其次,借用前人的概念。概念是认识的“结”,有“结”才能连成网。人类认识史表明,概念在不断地被创造,但也有相当大的部分是承继前人而来的,我们现在的许多概念就是来自古人。从字面上看字词可以相同,但其含义却可以修正、补充,甚至可以改造。再次,可以从分析古人提出的种种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式中,寻求智慧和借鉴。古人在自我与超越之间的种种思索同样为我们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镜鉴。复次,可以摄取某些具有科学意义的方法论。我说的仅仅是举例性的,面对丰盛的思想资源切不可像守护文物那样保持其原汁原味,更不能以旧修旧,重要的是开发和创新。对现在盛行的“弘扬”与“复兴”论应冷静地分析,要看看“弘扬”和“复兴”的是些什么。 (本文得到中国政法大学林存光教授的大力支持,特致谢忱 )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宋王朝是‘稳定至上’的时期”
- 下一篇:中共早期领导人遗著是一笔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