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以治学 笔耕不辍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1:11:31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韩志远 参加讨论
蔡美彪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近代史所研究员,是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立传的历史学家。近年来,他先后获得“中国蒙古学奖”以及“全国离退休先进工作者”称号。蔡先生194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当年考取北京大学研究生部,在导师邵循正先生指导下研究史学。毕业后,进入罗常培领导的文科研究所做助教。中国科学院成立后,1952年随罗先生转到语言研究所。1953年调入近代史所,协助范文澜先生编写《中国通史简编》及学术研究工作。此后,一直未离开过近代史所。如今已是87岁高龄的蔡先生,每天仍笔耕不辍。 蔡美彪,浙江杭州人,1928年3月生于天津。194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生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元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长。 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传播系统而正确的历史知识 蔡先生是深受范文澜影响的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注重马克思主义对指导历史研究的作用。他强调,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能机械、僵化、教条。他多次说过,学术史的发展表明,任何堪称新创的科学成就,都只能是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晶,而不能是趋时哗众的空谈。 笔者不只一次听到蔡先生引用马克思的名言:“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他常用“天圆地方”来形容做学问的要领。“地方”就是要坐得住,“天圆”就是要善于思考。他还说,“做学问,写文章,如同厨师烹饪做菜,食材和作料都一样,但做出来水平高低却大不同。”“厨师不能只会做一道菜,而要会做多种菜。搞研究和写作,也要尽可能全面,著书、写论文、编辞书、书评、文章应该都在行。”“做学问高明之处,不在于发现新材料,而是在于从大家常见的史料中发现问题。”他的很多关于历史观和治史方法的精辟见解,对于我们的学术研究工作很有帮助。 蔡美彪先生从事科研工作近70年,先后撰写学术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蔡先生的学术贡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通过《中国通史》、《中华史纲》、《中国通史简编》等论著形式,探索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传播系统而正确的历史知识,使严肃的学术著作从象牙塔走向民间。一部《中国通史》发行几十年,多次再版,荣获国家图书奖,并与《史记》、《汉书》等书被指定为国家常备图书。他近年所著的《中华史纲》,也同样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几经再版,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创新工程奖。蔡先生对历史学的发展和普及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是打通辽、金、元断代壁垒进行融会贯通研究,对揭示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发展规律意义重大。他的《辽金元史考索》、《辽金元史十五讲》等著作,探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融合过程,从而带来民族史研究的新视野。 三是出版了一系列有关八思巴字蒙文碑刻文献和文物论著,从而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向高峰。尤其采用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等相结合的方法,对古代蒙古民族进行综合研究,开创了蒙古学研究的新篇章。 另外,蔡美彪先生还担任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长、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国际蒙古史学会执行委员等职务,为中国蒙古史学和元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为中国历史上地震研究提供了较完备的基础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日本是怎样挑起甲午战争的
- 下一篇:对话瞿林东:从“断”到“通”勾勒理论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