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从甲午海战到甲午舆论战(2)


    舆论宣传影响民众关注度
    中国民众对甲午战争的关注度整体低于日本民众。从图3来看,在不同的时点,二者互有高低。2004年甲午战争110周年,中国民众对甲午战争的关注度大幅度超过日本民众。中国民众总量13倍于日本,而对甲午战争的关注度却整体上低于日本,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在2010年中日钓鱼岛撞船风波之前,日本民众对于甲午战争的关注度出现了一个异常的高峰。从该时点开始,日本民众对于甲午战争的关注度开始长期地时时高于中国民众。而在此之前,两国民众的关注度互有高低。一定要认清中日对甲午战争关注度对比态势所发生的突变,这表明日本已经在加强对甲午战争的舆论宣传,而中国的关注度却比上一个阶段还略有下降。
    中国民众的关注度具有一定的周期性。2004年是甲午战争110周年,所以中国民众的关注度在2004年和2005年出现了两个波峰。对比110周年的波峰,今年作为甲午年,舆论关注度的波峰还远远没有到来。这一方面可以体现为甲午农历年才过去数月,舆论宣传具有一定的时滞效应;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舆论体系的变化,由信息技术革新带来的舆论体系的变革使得民众的行为规律可能发生变化。
    民众关注度的上升是对特定事件的响应。对于甲午战争关注度的变化可以结合钓鱼岛关注度变化情况及中日争端中的特定事件来解释。从钓鱼岛关注度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到两个明显的波峰(图4)。2010年9月发生中日撞船风波,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中日两国民众对于钓鱼钓的关注度都显著增加。2012年1月,日本议员登岛,引起中国民众关注度的上升,这一事件并没有给日本民众的关注度带来变化。2012年3月中国海监船的巡航带来了日本民众关注度的小高峰。到2012年9月日本实行钓鱼岛“国有化”,10月中国军舰驶过钓鱼岛,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了中日两国民众对于钓鱼岛关注度的第二个大波峰。
    甲午战争关注度变化趋势图中的各个波峰也体现着一定的含义。2009年是甲午战争115周年,日本针对甲午战争进行了一系列有目的性的宣传。5月日本年度著作《甲午战争,民国诞生》试图扭曲甲午战争侵略本质。7月22日,日本《中央日报》报道了《20小时后的今天甲午战争爆发》,引来了2010年初日本民众对于甲午战争关注度的波峰,这个异常的高峰是2010年9月中日撞船事件的一个预兆。2010年10月,《甲午战争资料初步公开》引来了又一轮的关注度高峰。2011年8月《甲午战争版画、军服展示》,2012年1月日本《每日新闻》发表《日本外相对甲午战争主张》,引来了2012年1月的关注度高峰。2012年8月,钓鱼岛“国有化”事件,引来了一轮关注度高峰。2014年1月,中日两位大使就钓鱼岛及日本修宪等议题进行辩论,以及甲午战争120周年各界对甲午战争的反思,引来了今年关注度的高峰。
    民众关注度的突变预示着特殊事件的发生。2010年初关于甲午战争关注度的波峰是否正预示着2010年9月的中日钓鱼岛撞船风波呢?从事后的角度来看,这个论断是成立的。选择合适的关键词,确实能够通过关注度的突变,预测特定事件的发生,这个较为成熟的舆情传播规律在中日撞船事件中得到了确切体现。如果当时关注到这个异常的波峰,进而对其具体的内容进行细致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撞船事件的发生,降低在该事件中的被动性。
    民众关注中体现出舆论战攻防不对称。甲午战争于1894年7月23日凌晨爆发,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甲午战争110周年之际,日本的民众关注度高峰在8月到来,而我国民众关注度高峰到将近10月才到来。从2013年以来的数据可以看出,日本的波峰要先于我们到来,这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这场舆论战中“我们被牵着鼻子走”,我们没有自己的舆论战规划,属于被动应激反应,而非主动有策略的应对。恩格斯的“攻防不对称律”应用到舆论战场上将会被无限放大。在舆论战场上,攻防不对称将体现得更加明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