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公布(2)


    边疆考古优势凸显
    藏北阿里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天上阿里”人烟稀少,一棵树都难找到;夏天阳光很“毒”,紫外线炽烈。
    在象雄国时期,阿里是一方文明热土和信仰高地。但除了极少遗迹,象雄国像一阵风般消散无踪。遗落千年后,开启记忆大门的钥匙却在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寻到。洞式墓的墓葬常深达五米,幽暗阴森,考古队员们感到这里“像是矿井,一片漆黑,潮湿阴冷”。他们从中寻回了遗失千余年的象雄历史。
    相比往年,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突出特点是,来自边疆省份的古代少数民族考古发现占据“半壁江山”。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看来,边疆考古的快速发展,是当代中国考古的一个趋势性进展。他告诉记者,边疆地区的考古研究,对于探索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非常关键。如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的古象雄国时期墓葬的发掘,用实物资料说明当时中原王朝与该地区的关系。云南祥云大波那墓地等项目,也具有类似意义。
    此次评选中,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遵义市文物局合作发掘的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获得了较高关注。主持发掘的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是一位“红颜领队”。她介绍说,该项目丰富和完善了播州杨氏土司墓葬的序列,且墓主跨越了杨氏统领播州、受封播州土司和即将覆灭的主要时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杨氏从宋代封建领主到元明土司的演变过程,对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土司制度及其文化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位于锡林郭勒草原深处的伊和淖尔墓群在具有鲜明的鲜卑文化特点的同时,所出金属器的工艺和造型图案却又表现出欧亚草原地区其他民族的一些文化特点,甚至有少量遗物为中西亚舶来品,说明该族群利用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欧亚草原建立了一定的商贸联系,或由这些地区迁徙而来。
    发掘领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永志表示,该墓群的发掘,为研究北魏时期的草原丝绸之路、边疆历史及民族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北魏六镇沿线上的民族构成非常复杂,既有鲜卑人又有汉人,还有一些从其他地区迁徙过来的民族。而墓主的族属或与被北魏王朝从漠北徙置到漠南的高车有密切联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