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公布(3)


    
    多学科、新技术参与成常态
    在考古工作中,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新仪器和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考古的全方位信息采集,激光三维扫描与建模技术记录以及复原发掘对象和遗址整体等,使得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信息从而揭开以往不能发现的秘密成为可能。
    北京延庆大庄科辽代矿冶遗址群,被称为“辽代首钢”,是目前国内发现的辽代矿冶遗存中保存冶铁炉最多,且炉体保存相对完好的场所。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教授李延祥告诉本报记者,该遗址群的价值在于炉群保存完整;发掘后得知炼钢、炼铁的“炉子”在一起,冶金炉演变的证据全面。来自中原的先进技术被辽人接受、消化、吸收后,可能又向更北的兴安岭甚至西伯利亚地区传播。
    他还介绍,对伊和淖尔墓群所出金属的分析发现,钉铺首的钉子材质为黄铜。黄铜使用在中国相当晚,该墓地的墓主可能通过欧亚草原与西方有技术交流,成为已知最早的制造、使用黄铜的中国人,其后人又将这一技术传到唐宋时期的中原。
    王巍说,不仅矿冶遗址的发掘,而且各类遗址的发掘,自然科学技术等的应用也更为普遍,包括环境、生业、工艺以及材料成分、来源产地等各种信息,都在研究范围中。因此,如今考古学界获取的信息比十年、二十年前极大丰富,可以说“成几何倍数增长”,已成为考古工作发展的特点之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