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中国抗战时期的国际传播(3)


    建立自己的国际传播网络
    除了借助国际媒体力量,中国还主动建立自己的国际传播网络,争取传播主动权。1939年2月,国民党建立短波广播电台,开始播音,1940年1月定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用英、日、法、俄等语言进行新闻广播。共产党也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建立国际广播,在海外创办报刊,直接宣传中共的声音。
    1935年5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机关报《救国报》(后改为《救国时报》)创刊于法国巴黎,与纽约的《先锋报》共同承担中共在海外的宣传任务。另外,共产党还利用香港通讯社进行海外宣传活动,如香港中国通讯社、国际新闻供应社、国际新闻社等。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刚刚成立时,就有一位日本女同志担任了日语播音员,每星期三播送对日军的广播节目。1944年8月15日,延安的英文广播开始面向世界传播。1944年8月29日,设在旧金山的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外国广播情报局的职员首次收到了来自延安的新闻播报。
    在国际宣传的队伍中,除了政府的宣传机构以及外派工作人员外,还有各大媒体派出的驻外记者。这些专职驻外记者常常要深入战场,比如《大公报》驻欧记者萧乾,1944年,他领到随军记者证从英国出发,抵达法国和德国战区。萧乾曾经报道了波茨坦会议、旧金山联合国大会和纽伦堡审判纳粹战犯。《中央日报》的乐恕人、陆铿和毛树清成为驻盟军总部随军记者,活跃在欧洲战场上,被新闻界称为“欧洲战场三剑客”。毛树清在欧洲战场三年,足迹几乎踏遍整个欧洲。在苏德战场和印缅战场同样活跃着中国报人的身影。胡济邦是中国派往苏德战场的唯一女记者,她目睹了苏德战争的全过程,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战地报道,并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
    有效的国际传播,提升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获得了更多的军事、经济和道义上的支持,提升了中国在外交方面的影响力。据研究,抗战期间,美国公众对中国的同情逐年增加,从1937年8月的43%上升到1938年5月的74%,这促使美国政府在战争初期的“孤立主义”原则发生了改变。1944年,当民意调查机构向美国人民询问,他们认为哪些国家在一个国际组织中应拥有最大的发言权,63%的人把中国同英国、俄国、美国相提并论。1941年1月1日,26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中国被列为反法西斯世界四强之一。上善伐谋,次善伐交,下善伐城,中国民族救亡中的国际传播为中国赢得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13&ZD154)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