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里的4家《抗战日报》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5:11:16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周国忠 参加讨论
一般而言,一个报刊名称对应着一家报刊社,我们平常所说的某某报刊社,都具有专指性、唯一性的特征。但在特殊的战争年代,为适应形势的需要,也可能出现多家报刊社共用一个名称的情况,比如抗战时期文化战线上就出现过《民报》12种、《中央日报》9种、《民国日报》和《国民日报》8种、《阵中日报》6种、《扫荡报》5种等百花齐放的局面。考察这一时期的报刊名称,如果不加说明,就可能犯表述上的错误。比如,某作者在提到鲁西北的《抗战日报》时说,“毛泽东曾为该报题写报头”。其实,该报的报头由总编辑齐燕铭题写。毛泽东题写报头的“抗战日报”则专指中共晋绥分局主办的机关报《抗战日报》。笔者以“抗战日报”为检索词,检索CNKI总库显示的最新记录共有55条,筛选这些信息,并比照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的相关记载,结果显示,抗战时期创办的《抗战日报》共有4家。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不应忘记烽火岁月里这4家扛起救亡大旗的报纸。 一 第1家是中共鲁西北特委创办的机关报《抗战日报》(前身为《山东人》,创办于1937年10月,同年12月改名)。1938年5月1日,在国民党爱国将领范筑先(其时兼任山东第六区聊城专员)的大力支持下,中共鲁西北特委决定把已办了半年多的油印版的《抗战日报》改为四开四版的铅印新闻报。改版后的报纸虽然是一份地方性的报纸,但在烽火狼烟的鲁西北依然扛起民族救亡的大旗,前三版既有国内的重要新闻,也有来自前线记者或通讯员采写的稿件,详细记载了鲁西北历次血战的惨烈局面。第四版是国际新闻与社论,并辟有“名词解释”、“人物介绍”等专栏。报社班子成员由中共鲁西北特委推荐,经范筑先将军任命,社长为申仲铭,总编辑由写过《中国文学史略》、《中国戏剧源流》等著作,且领导学生参加过“一二·九”爱国运动的青年才俊齐燕铭担任。社址租用聊城真光照相馆,该照相馆位于聊城县(今东昌府区)古城光岳楼西100米路南。 《抗战日报》的办刊宗旨是“建设抗战文化,肃清汉奸言论”。该报在铅印版发刊词《建立游击区文化中心》一文中进一步阐述:“我们主张坚持抗战,坚持精诚团结,动员广大人民参加抗日,巩固与扩大鲁西北游击区抗战根据地,坚持平原游击战争,以争取中华民族解放真正的最后胜利!”改版后,报纸的初始印数约1000份,随着印刷设备的改善,印数逐渐增加到5000份,高峰时曾达到7000多份。该报靠各县和30多个游击支队的政治机关发行到全区。其中一部分经不同渠道发到大后方,大后方的读者见到出版的《抗战日报》,认为是奇迹。1938年11月,范长江主编的《新闻记者》月刊(中国青年记者协会机关刊物)专门刊登了一篇文章——《敌人后方的报纸》,称赞“那里的报人在配合广大游击队在作战”。该文还说“我们佩服这种办游击报的精神,更希望多发现一些。也许将来这些报纸的价值,在伦敦,在巴黎将以英镑、法郎来交换呢。这是我们伟大斗争的最实在的记录”。此外,这份报纸还刊登过不少重要文章,如毛泽东的《论新阶段》、叶剑英的《论目前战局——注意敌人沿江跃进》、徐向前的《论开展河北的游击战争》等。1938年11月14日,聊城沦陷,《抗战日报》被迫停刊,铅印版累计出刊210期,为创建鲁西北抗日根据地作了充分的舆论铺垫。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突破科技编史学研究的辉格史观
- 下一篇:历史虚无主义必然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