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马王堆汉墓挖掘始末(2)
http://www.newdu.com 2025/02/10 05:02:54 文汇报 newdu 参加讨论
差点被火化的“镇馆之宝” “臭是臭得不得了!臭得半个月都洗不掉那个味道……”现年83岁的湘博研究员周世荣回忆起42年前的开棺时刻,还是会情不自禁地身子往后仰,一只手捂住鼻子,另一只手摇个不停,“但我当时心里很兴奋,这是腐烂的臭味,我就在想会不会还有两千多年的东西没烂完?” “省领导们希望我们动作快一些,但这是考古,得按程序办。” 周世荣记得,那天是1972年4月28日。下午,长沙汽车电器厂将三层棺吊出,运到了湖南省博物馆陈列室。墓中发现的一枚刻有“妾辛追”的印章,说明墓主人是名叫辛追的女性。当年的省革委会、省军区领导对馆领导说,“开棺的时候我们一定来看一看。”晚上6点多,湘博工作人员将内棺从朱地彩绘棺中抬出,摆放在陈列室里。晚上8点多,省领导和电影厂的人到齐,准备正式开启内棺。 领衔开棺的是从北京紧急抽调的中国科学院考古所业务骨干王□(已故)、白荣金,已经忙了十多天的他们原本以为“能好好睡一觉”,不想刚吃了晚饭就得“执行任务”。 打开50厘米宽、2米来长的内棺,白荣金最先看到的是发红的棺液。工作人员用吸管吸出一部分,装在三个大玻璃缸内,留下三分之二在棺中。揭开上面两层衣服后,一卷用9根丝带捆扎的丝织品浮出水面,这一般是用来包裹死者的。这些鲜艳的丝织品看上去成色如新,但用手一摸,却发现已然糟朽如泥。 “我说领导都在那儿坐镇,咱们先看看里头有人没人吧。”白荣金说,由于在发掘时考古人员按照头朝北脚朝南的规矩,对死者的摆向定位做了标记,他提议就在头部的位置开一个口,“用最大的手术刀”。 照相、绘图后,揭取工作开始,王□照着头部位置的丝织品切了个30厘米长的方块。由于浸在棺液中的丝织品很滑不易切取,一个多小时后,他才慢慢将这块烂泥状的方形丝织品托出,看到下面是头巾。已经满头大汗的王□停下来,稍作休息。“毕竟这是在两千年前的尸体上工作,压力很大。”白荣金说,“省领导们希望我们动作快一些,但这是考古,得按程序办。” 几分钟后,王□又拿起刀片往下划,碰到一块质地较好的麻布后停了下来,他用手将死者头上盘的丝织物揭开,触到了脑门。白荣金说:“一摸是软的,知道不是骨头,挺高兴。但当时已经凌晨三四点,实在太疲劳就散了。” 第二天,考古人员把绑在尸身上的九道带子慢慢解开。王□提议,把尸身上的丝织品切成近10片30厘米边长的方块取走,既能保留下较大面积的丝织品作研究,又能让老太太尽快“面世”。“这老太太很有福气,死了两千年以后,还有人来给她哭。” 脱离丝织品的辛追露出真容:头上有头发,脑后用簪子别着一团假发,脸上有皮肤,眼睫毛、鼻毛尚存,左耳里鼓膜完好,手指、脚趾纹清晰,只是两个眼球鼓起来、舌头伸出,属于早期腐败现象。“我当时就讲,哦,这就是两千多年前的人,跟现代人没什么区别。”在开棺现场的湘博工作人员熊传薪说。 工作人员找了大量棉絮、棉被里面的棉花,连托带扶一点点地把身高1.54米、体重34.3公斤的老太太“滚”到一张大台子上翻过身做检查。“我用手按她胳膊,皮肤还能恢复,很有弹性。”熊传薪说,“我跟人家说,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 这具世界上最早真正以人工墓葬保护下来的软体古尸,后来被命名为“马王堆型古尸”。但就是这个奇迹,在“文革”时期却遭遇了“要不要保留”的尴尬:有人认为女尸属于文物范畴,至少是个重要的研究标本;有人认为这不是文物,而且有悖于推行火葬的大环境,甚至就在开棺半个月后的一天晚上,传来中央首长的指示,要把马王堆女尸送去火化。 “如果要火化,你要把红头文件发下来,有红头文件我们照办。”熊传薪说,湘博当时顶着压力准备保留。为此,工作人员给老太太准备了个黑漆的木棺,上面没有棺盖,用类似纱窗的纱盖着暂存。当年的湘博讲解员游振群对这个装置印象深刻,因为时年17岁的她有天接到命令,“要我快去把老太太翘起来的脚按下去”。虽然怕得很,她也只能硬着头皮去。“我看到老太太的脚确实翘着,纱布都拱了起来,就和另一个小姑娘牵着手闭上眼,把那个脚使劲一压,赶紧跑了。” 幸而没争论几日,当时的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指示,要对古尸赶快采取措施,妥善加以保护。湘博便请了湖南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副教授王鹏程制定保护计划。 5月的长沙已然炎热,为防止尸体腐败,王鹏程决定打福尔马林保护尸体。从尸体手上血管注射失败后,他又试了几处,最后从大腿阴部的侧边注射成功了。“福尔马林可以打进去,她的关节还可以弯曲,皮肉组织保存得很好,跟新鲜尸体没多大区别。”白荣金说,后来他们准备了酒精、福尔马林、甘油,由他、熊传薪、王□、周世荣隔天给老太太打针,“针扎进去就跟扎橡皮一样,我们谁也没经历过,难得给这么个老太婆打针。” 王鹏程把用福尔马林、酒精、蒸馏水配置的保护液倒进简易木棺,老太太就泡在里面,上面用一块玻璃罩着,棺材周围堆满了冰块降温。 当时每晚都有省里的领导们带着家属轮流来看老太太。因为温差,有机玻璃上蒙着水蒸气,有的人就要求揭开玻璃看。“他们被福尔马林呛得不行,泪流满面。”熊传薪说,“我们就说这老太太很有福气,死了两千年以后,还有人来给她哭。”周恩来批示“古人都保存几千年了,我们起码要保存200年”。 在长沙,发现两千年前老太太的消息不胫而走,传言神乎其神。有人说老太太能坐起来,有人说她和郭沫若握了手,但讲的话只有郭沫若能听懂。其实那时郭沫若根本没来过长沙。 1972年5月22日,湘博将老太太和其他一些文物临时对外展出。游振群记得,当时湘博的三间展厅,一间放文物,一间放模型、墓葬发掘现场的一些情况,二楼的一间陈列室放女尸。陈列室里只用一个围栏将女尸围起来,观众在围栏外参观。楼外安排了五六名馆里的壮丁,还设了碗口粗的木杆子拦人,每30人一批往里放。 “当时的省革委说,长沙几十万人,半年就看完了。结果从早到晚,从全国各地来参观的人像流水一样,每天有一万多人参观。”游振群说,门口有个大喇叭不停地放“观众同志们,请不要拥挤,请大家排队入场,看完以后迅速离开现场”。讲解员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6点,“根本没法讲解,就是治安维护员”。每次闭馆清场时,工作人员都会在展厅门口拾到鞋、手表、帽子、手套等,门外排队等候的观众还举着小红旗要求开放夜场。 人多的时候,队伍要绵延到几公里外,闭馆前都排不到。有的观众为了看老太太,就找来木头、树、门板,扣在展览楼外两层打仗时用的铁丝网上,翻进馆里去看。还有的观众几个人合力爬围墙、爬窗。游振群记得,有个连胡子都白了的老头,晚上6点了还在挤,不料陈列馆一个玻璃门被挤垮把他砸伤了,她赶紧把流血不止的老头拉开,让他从侧门进去看了眼老太太,“老同志也不顾在流血,直说没什么疼,笑眯眯地走了。” 6月初,坊间谣传湘博要把老太太运去北京,工作人员只能每天架了高音喇叭,不断播音辟谣,客流却仍在增加。新华社记者 将此情况以内参形式报告给国务院,国家文物局负责人王冶秋立即来长沙了解情况,回北京后将情况报告给分管文物局的周恩来总理。周恩来知道后作出指示,要求保护好文物,暂停对外开放。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提出,把内脏取出来尸体就不容易腐烂,建议对女尸进行解剖。周恩来迅速做出批示同意解剖,还提出“古人都保存几千年了,我们起码要保存200年”。 接到指示的当晚,湘博工作人员悄悄将女尸转移到湖南医学院秘藏。这个历时不过十数日的疯狂展览,就这样被忽然喊停。 后来参加毛主席遗体保护工作的专家,三分之二是研究马王堆女尸的。 1972年底,来自全国各大医学院校的教授、专家云集长沙的湖南宾馆,花了两天时间召开女尸解剖座谈会,在不毁坏古尸形象保证展览的前提下,拟了几套方案。 会议的瓶颈,出现在“谁来主刀”上。“文革”时期,主刀是一件有风险的事,万一没做好,“臭老九”极有可能要再加上罪名,老专家们为此都很犹豫。就在胶着阶段,忽然有人朗声说:“我来主刀如何?”听到这句,全场掌声雷动。却见主动请缨的这位,是湖南医学院病理解剖研究室一名三十出头的助教。“我心里想总是要有人去做的,而且解剖古尸前,我已经主刀过200多例解剖了。”40多年后,彭隆祥这样解释当年的自告奋勇。 解剖定在12月14日,就在湘博一楼南面展厅,唯有有一定身份和级别的人才能入内。湖南医学院教授、彭隆祥的老师曹美鸿把老太太的头发、假发取下后,锯开脑颅,打开头盖骨后按脑膜,发现外形完整,但脑组织已经成了豆腐渣的形状。将脑膜取出后,曹美鸿为辛追缝上头颅,彭隆祥准备解剖。 彭隆祥举起手术刀,在辛追的胸部划下去。打开以后,在场的人都很惊喜——想不到两千多年前的尸体里不仅内脏完整,而且还都在原位。通过进一步检查,解剖人员判定辛追患有胆结石、心脑血管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等,还在她的胃、肠道和食管里发现了138粒半甜瓜子。“可见她死于瓜果成熟的夏季,而且食物还存留在胃里,说明她是吃了甜瓜后两三个小时内死亡的。”彭隆祥说,胆结石卡在胆管出口容易引起胆绞痛产生神经反射,反射心脏的血管痉挛收缩后引发缺血及心律紊乱,“老太太可能是因为心脏病突发去世的”。 彭隆祥说,解剖后对古尸的研究,可能为毛泽东遗体的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据他了解,邀请参加毛主席遗体保护工作的专家三分之二是研究马王堆女尸的,“所以反过头来再想,当时领导为什么那么重视这个问题,可能也想到要古为今用”。 为了老太太,省长批示“千方百计百计千方保障省博用电”。 完成解剖后,周恩来批示要建亚洲一流的博物馆保护古尸。现任湘博副馆长的李建毛记得,这个1973年开建的库房被命名为“7301”工程,获批中央财政拨款250万。考虑到地下环境恒定,便设计了地下一层展厅供女尸展出。为了模拟马王堆墓葬环境,施工队在负一层展厅下方挖了个大坑,把盛放老太太的棺材放在里面,在辛追的完整尸体旁,放着她的内脏,用厚玻璃罩封盖,让游客从二楼俯看参观。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尸,周总理还特批了两台空调:一台中央空调总体控温,另一台小空调就放在老太太“房里”保障恒温恒湿。“当时,很多人都没见过空调,有的连‘空调’两个字都没听说过。”李建毛说,这两台空调日夜运作,即使在夏天,人们也得穿了外套进去。2003年搬入新馆后,老太太“住所”的空调也是24小时开放。前几年夏天湖南停电限电时,长沙市电力局通知湘博做好准备,湘博将情况汇报到省里,“结果就为了老太太,省长批示‘千方百计百计千方保障省博用电’”。 游振群记得,1974年库房竣工后,展览并没有对社会全面开放,每天大门紧闭,接待任务都要事先联系。“最多的时候一天有十几批,而且对外宾展览很多。”她做讲解员时,就陪同过来自欧洲、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保密外宾,还为邓颖超陪同缅甸总统吴奈温、李先念副总理和林佳楣陪同尼泊尔首相做过讲解。 到了1976年,外界要求恢复展览的呼声越来越高,湘博正式对外开馆。门票从一开始的2分、5分,逐渐涨到1角、2角、5角,再后来是1元、5元,最高时是10元,对外宾是20元封顶。 “老太太你搬新家,还是要支持,这是一个好事情。” 2002年,新的湖南省博物馆陈列大楼展陈装饰完毕,大部分展品开始布展。“那时候,老太太能不能从老馆搬到新馆是一个大问题,得不到专家的认可没人敢动。”游振群说,经省政府协调,省文物局、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湖南省博物馆一起开会讨论,确定文物资源、古尸的日常管理保管由湘博负责,技术层面由湘雅医学院负责,并发文组成专家组,组长是湘雅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主任罗学港。 会后,罗学港带领专家组成员对女尸进行了全方位检查,认为情况很好可以搬迁。随后,湘博工作人员消毒、清扫、整理地下室展厅,准备在2003年1月15日实施搬迁,这是马王堆女尸出土陈列后的首次迁移。游振群记得,当时地下室女尸陈列厅的门总是坏,后勤保障部主任彭卓群对女尸说,老太太你搬新家,还是要支持,这是一个好事情。他说了以后,门就好了。“在迁入新馆过程中,我们亲历了好几件奇事,这让我觉得我们必须尊敬这个‘镇馆之宝’,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2008年,湘博实施免费开放,观众通过官网预约或排队凭身份证取票参观马王堆汉墓陈列馆。“每天队伍都很长,特别是节假日人更多,所以2009年就考虑扩建了。”李建毛说,2012年6月18日正式暂停对外开放,从2013年起湘博开始文物转移。自今年3月起至7月底,湘江新区规划展示馆和湘博联合举办“马王堆汉墓文物精品展”,遴选了包括国家一级文物T形帛画等在内的50余件(套)漆器、丝织品、帛书进行展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