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先秦法家人性好利说与社会转型(下)(2)


    迷恋儒家原汁原味的道德只能是抱残守缺
    法家人性好利的观念对今天也有重要的启示(他们那一套利导、利诱、利用则另当别论)。我们应该勇于面对现实的利益是人们最为关注的这一客观事实。我们总是说“有利于”什么什么,难道不是首先讲物质利益吗?凡事衡量利弊,不是凸显利吗?大的利益问题是整个民族如何实现“小康”,小康之后还有“大同”。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过程,慢不得,也急不得。如何实现“小康”?首要的是发展,没有发展就无法实现利民、改善民生;如何实现发展,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能靠市场化的经济来推动。市场化的内在动力主要来自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我们不应回避这个基本的事实。
    但人们的利益是很不相同的,利益的不同引起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和诸多矛盾。如何解决矛盾和问题,以我之见,主要是通过博弈和契约来取得利益的协调和相对平衡。博弈的本意是下棋,其基本含义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或一个团体,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与对方进行攻防,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当然也包括承担失利。简单说就是有规则的竞争、协商、“讨价还价”,有时也会有激烈的争斗。契约的起源很早,各种盟誓就是,西周许多金文就是契约,《周礼》中所说的“书契”、“质剂”、“盟诅”、“约剂”、“剂信”、“两剂”、“丹图”以及“约”、“质”、“剂”等,都属于契约。诚如慎到说的“书契所以立公信也”。契约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现代社会,大而言之,国家行政的法规本质上应是与人民的契约。商业和人际交往的契约不胜其数,小到个人的遗嘱等。契约的重心是明确利益界限。
    有些道德家鄙视利益、博弈、契约,认为是等而下之的玩意儿。这类的认识看似很高尚,其实是很狭隘的。以人民为基础的博弈和契约的普遍化是道德提升的强大动力。道德属于历史范畴,随历史的变化不断更新,有些词汇可能是传统的,但其内涵是不断更新的,没有固定不变的道德。古代儒家倡导的道德与当时社会体制是配套的,如果把古代儒家任何一项道德“原汁原味”摆出来,我敢断言,都不能适用于现代社会。一些人迷恋于儒家的“原汁原味”的道德,只能是抱残守缺而已。
    这里说一个具体事例,许多人把假冒伪劣归咎于人们的好利,是道德的堕落引起的,其实在儒家道德官方化时代,假冒伪劣少吗?独尊儒术之后官僚的主体是儒者,翻开历史,有几个是清官?《红楼梦》中荣国府是诗书之家,可焦大却说除大门外两个石狮之外没有一个是干净的。的确,为追逐利益固然会产生假冒伪劣等等,但利益的博弈和契约的发展也可以增加诚信度。市场发展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行政处罚、提高道德自觉固然很重要,但主要是由发展市场来纠正。商业发展需要的诚信远比玄说道德更有力。市场绝对不排斥诚信,有规则的竞争反而能有效提高诚信,品牌效应就是明证;契约的普遍化和相应的法律保护更能促进诚信的实现。
    总之,我不大认同玄言儒家的道德,传统的道德固然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因素,“问题”意义值得珍重,但时代决定了应该让道德与时代相适应,要依据社会的新发展来创立新道德。不同于儒家道德的核心是亲亲和尊尊,现代应以人民为基础、围绕博弈和契约为主线来创建一系列的新道德。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