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前传”的历史叙事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3:11:12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 陈伟 参加讨论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收录《郑武夫人规孺子》《郑文公问太伯》《子产》《管仲》《子仪》等五种竹书。《本辑说明》指出,该辑“皆系传世文献及以往出土材料所未见的佚篇”,对理解春秋时期人物、事件、地理、制度与思想,提供了许多极其珍贵的新资料。其中,第一篇《郑武夫人规孺子》的《说明》指出:“史籍所载郑武公与武姜在嗣君继承人问题上观点相左,且叙述简略,未见本篇所述内容。故本篇对研究春秋初郑国历史,尤其对了解武公去世后围绕嗣君问题展开的权力斗争颇具史料价值。”这个判断当是。笔者希望指出的是,其中一些解读或许存在其他可能性。基于新解读,当时宫廷权斗的对抗性和尖锐程度将会更清晰地呈现出来。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左传》隐公元年有详细记载,脍炙人口。《郑武夫人规孺子》或许可以看作其“前传”。 “胡宁”表示强烈质问 在这篇竹书中,武夫人即武姜的说辞占了一多半。她的话逻辑很奇怪。先说先君即武公避难卫国三年,因为“有良臣”,所以“自卫与郑卑耳而谋”。后面话锋一转,要求新君庄公“毋知邦政”,接受三年的考验。其中说:“今吾君即世,孺子女毋知邦政,属之大夫,老妇亦将丩修宫中之政,门槛之外毋敢有知焉。”“孺子”后面的“女”,整理本读为“汝”,看作人称代词。或许可以读为“如”,是假设连词。“老妇亦将”后面的“丩”,整理本读为“纠”,训为“治”。或许可以读为“收”,是收敛、约束的意思。如果这样读,这里显然是在谈判,可以说是要挟,而非一般意义上母子间的规劝。 武姜的话还有一处值得注意,就是“孺子亦毋以暬竖卑御”“以乱大夫之政”。“暬竖卑御”的“卑”,大概应该读为“辟”或“嬖”,宠信、亲近的意思,与“暬”字含义类似。“暬竖卑(嬖)御”,也就是后文边父所说的“暬辟(嬖)”。边父在和大夫聚谋后,与庄公谈话时最后说:“胡宁君是有臣而为暬辟(嬖),豈既臣之获罪,又辱吾先君曰是其藎臣也。”其中第一个字从“耂”从“古”,整理本读为“姑且”的“姑”,并在“姑宁君”之后加逗号,把这三个字理解为“姑且安慰一下邦君”。我们知道,《诗经》中几次出现“胡宁”的说法。《小雅·四月》说:“先祖匪人,胡宁忍予?”《大雅·云汉》说:“父母先祖,胡宁忍予!”又说“胡宁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这三处“胡宁”,郑玄笺分别解释为“何为曾(乃、竟之义)”、“何为”、“何曾”,表示强烈质问的语气。这句简文的第一二字,恐怕也应该如此理解。相应地,“胡宁君”应该连后读,意思是说:为什么君主有我们这些臣子却被看作是“暬嬖”?这显然是对武姜说辞的反击。 边父可能就是祭仲 庄公回应边父的最后一段话也颇堪寻味。他说:“今二三大夫畜孤而作焉,几孤其足为免,抑无如吾先君之忧何?”孤,是庄公自称。畜,容纳的意思。《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获罪于两君,天下谁畜之?”杜预注:“畜,犹容也。”作,大概是指奋起。几,庶几,差不多的意思。免,恐怕不能如整理本读为“勉励”的“勉”,而是指免于罪责。《左传》文公十七年:“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杜预注:“免,免罪也。”这段话是说:现在大夫们奋起保护我,我大概可以免遭恶运,但却无法面对父君的担忧。最后一句话大概是因为武公在确定庄公继位后,对武姜与庄公母子、庄公与共叔段兄弟之间的冲突怀有忧虑。因而这段话很可能意味着,庄公决定在大夫支持下,正面与武姜抗衡,直接亲政。 竹书中的“边父”,很可能就是在郑国执政六十多年的祭仲。理由有三点。第一,祭仲在郑伯克段于鄢的斗争中,是庄公的坚定支持者。《左传》桓公十一年还追述说:“初,祭封人仲足有宠于庄公,庄公使为卿。”这与竹书中边父的立场一致。第二,《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在平王二十八年、郑庄公元年(前743)记称:“祭仲相”,是说祭仲这年开始在郑国执政。这与竹书中边父作为大夫中核心人物的身份相符。第三,在《左传》中,祭仲还被称为“祭封人仲足”(桓公十一年)、“祭仲足”(桓公五年)、“祭足”(隐公三年、隐公五年、桓公五年)。边父的“边”,可以与“跰”字通假。《庄子·大宗师》“跰而鉴于井”,《经典释文》:“跰,崔本作边鲜。司马云:病不能行,故跰也。”跰还与胼、迸通用。《广韵·先韵》:“跰,同胼。”胼即胼胝,手脚上的硬茧。《玉篇·足部》:“跰,散走也。”《集韵·诤韵》:“迸,《说文》:‘散走也。’或从足。”病不能行、散走或者胼胝,都与“足”相关,因而“边”可能是祭仲之名。一般来说,男子名字后带“父”的应该是字,但春秋时也有是名的事例。《春秋》经桓公二年孔颖达疏指出:“诸言父者,虽或是字,而春秋之世,有齐侯禄父、蔡侯考父、季孙行父、卫孙林父,乃皆是名,故杜以孔父为名。”可参考。 祭仲卒于公元前682年。郑庄公元年,他大概只有二三十岁,可以说是少年得志。联系他所说的“二三老毋交於死”,我们可以大致想象这篇竹书所反映的历史景象是,武姜打算凭借老臣(即边父所说“二三老”)架空庄公;而庄公在祭仲为首的少壮派(即边父所说“二三臣”和庄公所说“二三大夫”)支持下,克服阻力而亲自执政。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先秦爵制维系贵族等级秩序
- 下一篇:《明文记类》纸背的《到任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