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走在时代前列的列宁(3)


    努力撰写当代的“帝国主义论”
    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洞烛先机,成就了俄国十月革命、东欧革命和中国革命,极大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凯歌行进。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遭遇了巨大挫折,这里有许多教训要总结。另一方面,中国的社会主义仍在发展,并且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历史上越走越宽广。一系列深刻的历史变革、正反经验让人思考,世界革命的兴衰原因何在?垄断资本主义为何在充满寄生性与腐朽性的同时,不乏自主性与生产性,甚至有时还“生机勃勃”?难道是其所蕴含的生产潜能远未穷尽,其演进因素仍有无限多样的结合吗?在此,我们不妨作一点初步的思考。
    首先就经济而言,列宁所揭示的帝国主义诸多特征本身的变化可能会破坏其有关帝国主义的发展预测。譬如“不平衡发展”这一特征,列宁视之为导致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实力变化从而导致冲突与战争的主要原因。这当然颇有道理,但不平衡发展也会迫使各垄断组织投入创新,并且这种创新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可能具有比列宁所设想的更大的意义。另外,作为帝国主义本质特征的垄断恐怕只对存量资源与生产有一定意义,而对增量资源与生产也就是对熊彼特所谓“创新性破坏”来说就缺乏约束性。微软、苹果、谷歌等公司的兴起似乎就是例证。老牌托拉斯的存在并不能阻碍新生力量的崛起。虽然新生力量本身后来也会进入垄断状态,但它们同样不能真正阻碍更新的生产力量出现。因此,如何理解帝国主义诸多特征之间的变化与发展趋势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其次就政治而言,列宁的世界革命论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纳入其中,这无疑是一大创见。但是,民族解放运动对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来说,恐怕具有比列宁所料想的更加复杂的意义。世界革命也许为其容纳民族解放运动付出了历史的代价:阶级的立场与视野最终在民族国家体系中让位给了民族的立场与视野,以阶级为基础的世界革命在历史进程中最终难敌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国际政治。换言之,引入民族解放运动及其背后的基本理念即民族主义,这对世界革命来说不是没有政治后果的。马克思当年的世界革命设想是以国际主义为前提的,所谓“工人没有祖国”。然而,历史进程一再表明,民族冲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形势下会取代阶级冲突,从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的逻辑能否真正冲破或战胜民族或民族国家的逻辑,或许是世界革命成败得失的一大关键。倘真如此,这对革命时机意味着什么?对世界革命又意味着什么?关键还是要深入解答这一重大课题:如何在民族国家的框架下,坚持基于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世界革命。这显然难以从“帝国主义论”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当代的“帝国主义论”必须由当代人自己从既有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中去总结、去发展。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