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历史学论坛观点撷英(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4:11:00 中国社会科学网 郑星宇 参加讨论
中古中国的文献、制度和士人 中古时代的东西方历史涵盖范围广,文明内涵更显丰富,但本届论坛在这方面的贡献并不大。关于中古时代的西方,只有安徽大学付一梦同学的《中世纪盛期骑士文学中的贵族女性形象》一文。关于中古时代的中国,若干篇文章颇有新意。四川大学戴奕纯同学的《汉代天命解释权的转移——以西汉中后期郊祀制改革为视角》一文探析了西汉末的方士群体和儒生群体的互动及其后果,认为二者之间的斗争导致天命解释权发生转移,王莽篡汉正是这一转移的后果。河北师范大学刘逸鑫同学的《汉晋中原与西北部边疆铁器工业因素交互研究》一文从冶金史角度结合科技考古学手段对中原地区与西北部边疆地区铁器“铸造”与“锻造”的不同传统进行分别考察,同时综合历史文献深入分析汉晋铁器剧烈变革背后的边疆游牧因素。郑州大学张真同学的《马、陆<南唐书>对比试析》一文通过对马令、陆游所编撰的两部《南唐书》作者经历和家世的对比,分析非时代因素对两书史学思想的影响,颇有新意。辽宁大学张宝坤同学的《金末山西籍名士群体研究——以<归潜志>为核心的历史考查》一文以金末的山西籍名士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归潜志》为中心,系统考察了这一群体的政治、文化活动,并分析了其原因。 明清时期的传说、政区和外交 本届论坛提交的明清史论文较多,也体现出较为丰富的选题和方法。兰州大学刘锡钺同学的《明建文帝下落传说的建构与流布研究——以云南昆明与武定狮子山二说为中心》一文认为,以建文帝下落为中心的传说产生及流布与地方族群的历史息息相关,是人们对历史进行选择性记忆的结果。在这些记忆中,我们看到的是地方族群标榜自身以求发展的历史过程。山西师范大学韩峰同学的《山西巡抚蔡懋德撤守平阳考》一文通过官方史料和民间史料的比较研究,分析了蔡懋德这一历史人物的功过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屈成同学的《论清代雍乾时期的“另记档案”清查》一文认为,另记档案人的出旗暂时缓解了八旗生计问题,也强化了八旗体制内的认同,但也使八旗社会因之降低了社会流动性,八旗武力逐渐衰颓。兰州大学郭黎鹏同学的《试论17 世纪后期清朝的对俄政策——以<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始末为中心》一文认为,“册封”与“朝贡”的分析模式并不能概括清朝与俄国的交往,并试图提出新的模式。暨南大学叶鹏同学的《“海滨邹鲁”的末路:明代福建兴化县的裁撤》一文以地方文献为研究基础,勾勒地方文化特征与政区变化的关系,体现出较强的问题意识。赣南师范大学孙丽花同学的《新县设置与地方宗族:以明代长宁建县为例》一文利用地方志、族谱等资料,分析长宁建县过程中复杂的地方宗族博弈关系,解释了新的行政区划为国家政治形势服务的意义,认为新县的设置是各方力量博弈的结果。黑龙江大学宋必鹏同学的《雍正年间山西中南部政区改革》一文认为,经过雍正年间的改革,山西中南部地区的行政区划更为合理,于官民两便。 民国时期的社会、文化与革命 近代中国的历史风云变幻,革命浪潮经久不息,自然也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南京大学李伟豪同学的《重构与羁绊:保定军校对学生群体的影响》一文以保定军校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一近代军事人才培养重镇的课程设置、学生心理认同和就职趋向等问题。北京大学陈皓同学的《从民间到皇家的形象宣传:清末铁路建设中的“广告铁路”(1865—1889)》一文在视角上进行创新,从社会角度切入,分析了清末铁路建设中的“广告铁路”,得出“广告铁路”是促使清廷转变并推动中国铁路事业起步重要因素的结论。山西师范大学王智超同学的《北洋海军“平远”舰再考》一文选择近代海军史的研究课题,通过对“平远”舰的分析,对马幼垣先生的观点提出商榷意见。福建师范大学杨素琳同学的《揽镜自鉴:1930 年代末中国知识界对捷克形象的建构》一文通过梳理近代知识分子对捷克的认识,分析抗战时期中国文化人对世界问题的看法,颇有启发。中山大学杨美雅同学的《抗战时期广东国统区粮食生产研究》一文通过对抗日战争环境下广东国统区的粮食生产措施的研究,说明粮政与抗战胜败的密切关系。苏州大学潘伟峰同学的《民国时期西部开发实践研究——以陕北黄龙山垦区的人口变动为中心》一文以黄龙山垦区为例,利用大量人口数据,说明人口变动与山区环境的互动关系,体现出较为扎实的史学功底。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古代文明衰亡原因论争
- 下一篇: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史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