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坚持不懈地在全社会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新形势下,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在不断得到巩固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求进一步加强方法创新,对各种经验、方法进行理性提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指导和总遵循,是当前形势下更好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客观需要。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避免“假大空”
    实事求是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具体化。在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求实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假大空”。
    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从客观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出发,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分析对各族群众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及其基本特点,正确审视和应对那些影响、触及各族群众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首先要注意对象的层次性。民族团结教育的对象情况错综复杂、千差万别,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层次性。在不同层面,民族团结教育的具体目标、任务和方法应当有所不同。只有根据不同地域、行业、岗位的实际以及不同文化程度、年龄、民族成分等群体特点和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确定不同的教育方式,民族团结教育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才能团结和引导不同觉悟的人共同进步。
    其次要注意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过去,我们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有些脱离实际,这也是有些地方民族团结教育难以取得实效的原因之一。民族团结教育就是要对人们的思想加以正确的引导,尽量形成思想共识,减少不和谐因素。因此,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针对各族群众思想中出现的各种有关民族问题的疑问,施加教育,这样才能保证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尤其要树立民族团结就是一种法制教育的理念。现在的民族团结教育很少从权利义务并重的角度来开展,主要侧重少数民族应该得到什么样的权利、国家怎么帮助少数民族等方面,却很少说明教育对象作为国家公民肩负的义务,这是民族团结教育上出现的偏颇,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纠正。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才能入脑入心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事物的内外联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它要求人们用发展的眼光观察和分析问题。同样,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也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创新。
    随着全球舆论环境日趋复杂,新事物、新情况层出不穷,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较量日趋激烈,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也日益多元分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社会条件与之前大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只有打破传统思维定势,不断更新教育方法和技巧,及时掌握符合新的历史条件的话语方式,避免概念化、套路化,让各族群众爱看爱参与,才可能引导各族群众在众声喧哗中明辨是非,在纷繁复杂中区分对错。
    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做到与时俱进,首先要在坚持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之外,尽快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要根据形势发展选择传播平台和载体,什么媒体平台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就运用什么媒体平台。当前,通过新兴媒体获取信息的人越来越多,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递者。我们要顺应群众获取信息的习惯,更多地使用他们熟悉的方式、方法,尤其要抓好网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其次要提升效能观念。过去,民族团结教育者往往只有任务观念而缺乏效能观念,这就使得民族团结教育容易浮于形式,大量投入只为“声势大”,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同时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空洞说教,形式单一刻板;形式主义严重,只关注做了多少场民族团结教育报告,写了多少篇心得体会;有的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严重脱离群众接受能力。例如,在民族团结教育对象集中的一些城乡社区,民族团结教育的手段和内容却沿用对机关干部作报告的形式,表面上看长篇大论,轰轰烈烈,实际上难以为普通群众接受,影响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效率。今后,我们要创新理念,在检验标准上做到与时俱进,树立效能第一的标准,不仅要看做了什么工作,更要看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效果。
    第三,要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话语转变。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话语转变的目的,就是使民族团结教育大众化,使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为群众掌握。普通群众往往对深奥的理论话语不大感兴趣,他们期望能简单直接地告诉他们理论的主要观点而不是这个理论的整个体系。因此,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话语的转换,将学术语言、文件语言转换为面向日常生活、能被广大受众理解和接受的大众语言。这个环节是民族团结教育能否深入人心的关键环节。
    最后还要创新方式方法。要广泛运用文艺作品、影视节目、报刊书籍以及各类新兴媒体等形式,灵活多样地开展宣传教育,使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要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公民道德教育全过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多开辟各族群众便于接受的传播渠道,努力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要顺应时代多元、多层、多变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活动。比如在城市,以社区为平台,以流行文化为载体,进一步拓宽民族团结教育入户到人的渠道;在企业,以生产经营活动为平台,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在学校,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在农牧区和偏远山区,以民俗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以及节庆文化为载体,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只有提高了民族团结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才能使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入脑入心。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联系观为指导,树立民族团结“大教育”理念,才能建立长效机制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其成效如何,与社会各界能否共同参与、能否共担责任直接相关。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的联系,都包括内外两个向度,也就是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内部联系,从形式方面说,包括主题教育、报告会、讲座、专家访谈、知识竞赛、文艺演出、面对面教育等;从内容方面看,包括民族理论、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发展史、党的民族政策等。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外部联系,是指民族工作与党的其他工作的紧密联系,如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民生、宗教、政法、社会等工作领域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既要看到事物的内部联系,确立事物本身整体性的观念,进行事物内部的改革,又要看到事物的外部联系,协调好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为此,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必须与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相结合,同提高各族群众素质、各族群众关注的焦点与热点问题相结合,设计、落实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要树立“大教育”的工作理念,转变“单打独斗”的局面。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仅靠一两个部门是不够的。已经施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明确规定,新疆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城乡基层组织、社区和其他组织及公民都必须依法自觉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接受民族团结教育。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必须要整合各种力量,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形成合力。
    要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各级党委不仅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不断提高领导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还要激发和调动各个领域的力量,把行业和社会力量整合起来,各自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作用,一起推动和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健康发展。因此,要树立民族团结出生产力、民族团结就是战斗力的思想,坚持把民族团结的具体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各级领导班子和人头上,融入到日常具体工作中;要积极探索和尽快依法建立健全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年度考核制度,完善考核具体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保障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要整体联动,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整体发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