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3:11:11 《中国民族报》2014年7月 陈宪章、赵铸、江 参加讨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在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0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更是希望青年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在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和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新形势下,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为什么重要和紧迫? 首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特殊性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复杂。 人创造了文化,又受文化的熏染。作为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人的影响最具根本性。不同民族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生长在民族文化环境之中,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本民族价值观念。在价值观教育中,这种本民族观念便构成先在性的观念基础。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但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生活方式、社会信仰、民族心理乃至于思维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的诸多文化特质,必然与核心价值观的传输产生碰撞。心理学研究表明,转变教育的难度远远大于养成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然受制于文化适应性,将会比普通大学生的认同教育更为复杂和艰难。 其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地位重要性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重大。 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也是凝聚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中的精英群体,是民族地区的主要建设者,更是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重要力量。他们中的多数人毕业后将回到民族地区,走上各自的专业技术岗位和领导岗位,逐渐成长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和中坚。这支力量的思想是否成熟、政治立场是否坚定、在关键时刻能否经得住考验,关涉到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败。大学阶段是价值观逐步形成和稳定阶段。我们必须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少数民族大学生都自觉成为促进民族繁荣、维护民族团结的典范。 再次,当前形势的严峻性更加凸显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紧迫性。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更加严峻。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内民族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日益突出。作为一个新兴的大国,境内外敌对势力正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千方百计地对我国的发展进行牵制和遏制。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早已受到西方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的觊觎,他们凭借科技的优势和经济的强势,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和一些破坏性思想言论冲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观念、理想信念。因此,当前对各民族大学生进行最深层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的塑造,引导他们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迫在眉睫,也是有效应对各种挑战的治本之策。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比较集中的地方,应在教育教学等方面做出积极的调整,努力探索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如何加强这一教育? 首先,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紧密结合他们的思想实际,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第一,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观状况。为了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我们必须加强调查研究,既要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显性的思想观念,也要调查掌握隐性的价值观念;既要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也要分析影响他们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因素和历史文化因素;还要深入研究价值观念的内化认同和知行转化的心理机制,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具有科学性,切实收到实效。 第二,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突出重点解答困扰学生的思想和现实问题。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坚持普遍性要求,又要着眼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各民族根本利益,着眼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核心,有重点地进行教育。当前,要从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高度,突出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和历史观等教育内容,增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尤其要使民族团结的观念扎根头脑;从国家文明富强和民族繁荣发展的高度,加强民族复兴“中国梦”教育,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建设祖国和家乡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努力学习的热情。 其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关照其文化特殊性。 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长期接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然受制于文化差异性,面临着文化适应的困难和考验。因此,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其文化特殊性。 第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作出富有民族文化意蕴的解读。价值观是思想体系中最具根本性的观念。培育核心价值观不能停留在文字记忆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要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人们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根本标准。这就要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具体化、现实化的解读。对于民族院校来说,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对其内涵进行文化性解读,积极开展具体化、特色化的研究探索,形成更加符合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特质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规范。通过这些具体层面的建设,使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更加贴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心理特点和思维特征,以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鲜活地呈现出来。 第二,善于发掘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取了时代精神的精华,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诉求。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在向教育对象传输价值观念的过程中,与教育对象原有的价值观念一致的内容会很容易被内化认同,但不一致的内容,在传输的过程就会遇到很大的阻抗。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有着很深的感情。他们更易于接受与本民族文化一致的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的许多理念和内涵具有广泛的普适性和最大的包容性,与很多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相契相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非常丰富,我们要把其中有利于传输核心价值观的因素挖掘出来,运用于教育实践中。 第三,探索创新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的教育模式。无论是民族院校还是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与汉族大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在现有的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做到既面向全体、又突出个性,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事实上,目前各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确实存在着教育对象整体化、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普遍化等问题,缺少对受教育者的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和个性化关怀。为此,我们必须加强研究,对现有的教育模式做出积极的调整。要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分级、分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大班教学与个体或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探索理论灌输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新方式,积极开发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加强显性教育的同时,做好隐性教育工作。要通过教育模式的改革,实现多种方式方法在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形成合力。 再次,要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要着力解决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要经过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的过程。其中,情感认同是内化和稳固的阶段,也是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环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思想观念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我们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也不能仅仅通过思想教育来实现,还必须着力解决好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诸如经济困难、学习问题、就业压力以及心理困惑等各种问题。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会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爱,并由此生发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二要充分发挥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的课堂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课堂教育应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在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民族院校必须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改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融入课程体系中,实现入耳、入脑、入心。另外,民族院校要加强探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他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改变目前教育力量单薄、课堂教育结构单一的格局。 三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外实践有助于学生固化和践行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民族院校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主题实践、校外社会实践等活动,有条件的院校可结合民族地区发展或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实践。通过实践教育,让各民族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思想品格、外化为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促使其做到知行合一。 四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氛围。马克思曾指出,人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人也创造和改变环境。高等院校尤其是民族高校要充分利用环境这种隐性教育资源,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既要加强硬件环境建设,发挥文化载体的作用,也要发挥校园舆论平台的作用,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思想文化建设。此外,学校还应不断拓展环境建设的平台,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化教育网络,形成多平台联动、全方位渗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坚守中道思想 远离极端暴力
- 下一篇:多措并举开创民族团结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