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域中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0:11:14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陈新夏(首师大政 参加讨论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世界历史进而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从唯物史观视角理解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明晰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未来的走向,亦有助于确定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文化的民族性植根于文化的本性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特有的文化,而文化的民族性,则是某一民族文化与该民族内在关联的、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征。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文化之所以具有民族性,是因为文化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社会有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与其他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既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又要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对社会生活和人的发展产生影响。 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在,文化要受到一个民族的历史、该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所谓民族性,说到底是一种特殊性。各民族的文化所以具有特殊性,是因为在不同民族那里,其历史演变和生存环境都是特殊的、独特的。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的历史演变和生存环境及经历和人们的感受是与其他民族完全相同的,因而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与其他民族完全相同的。文化的根基,源于民族独特的环境、独特的历史和经历。从形成和演变的进路看,由于受特定历史演变和生存环境的影响,人类的文化从形成开始就是地域性的,进而又是民族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只是到近代以后,随着世界历史特别是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才开始成为世界的。在影响社会发展的诸种因素中,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对社会生活和人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是一定国家民族中的人们凝聚在一起的主要纽带,是其国家民族身份自我认同并相互认同的依据,是其社会活动特别是精神生活的主要资源。 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自我确认从而形成凝聚力的根据,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每一个人确认社会身份、形成生活追求以及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根据。正因为如此,民族文化可以为人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人的理想、信念、境界和整体素质的提升提供精神养料。 文化的世界性源于世界历史的发展 世界文化有两层含义:存在于世界上的文化和世界(性)的文化。前者指所有曾经和正存在于世界上的文化,包括所有的民族文化,这个意义上的世界文化是自有文化以来就存在着的。后者是指民族文化通过普遍化或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为各民族普遍接受的统一的文化,这种世界文化是伴随着世界历史形成的。 唯物史观充分肯定经济基础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根据这一观点,世界性文化所以必要并且可能,是由世界历史及经济全球化进程决定的。诚然,在世界历史开端之前,各民族的文化之间也有交往,但这时的交往具有偶然性、有限性和间断性的特点,而且范围尚未达到全球的广度,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 文化的世界性是伴随着世界历史及经济全球化才开始出现的。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绝不仅限于经济领域,必然要辐射到包括文化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世界历史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民族国家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交融、相互激荡日趋加深,既影响着各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也塑造着未来的世界文化的形象。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共存是未来文化的常态 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关系中的核心问题,是未来世界及各民族文化走向的问题。虽然文化的世界性迄今还是一个未来时的问题,但文化的全球化已呈现出不可阻挡之势,在这一大背景下,未来世界及各民族文化走向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已经成为一个引起诸多讨论的热点问题,讨论的焦点是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前景。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预测,随着世界历史发展,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我们认为,未来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应是两种趋势并行,即各民族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又走向融合,形成一种新的全球文化。未来的文化发展态势将是:一方面,各民族文化通过融合而形成一体的世界文化;另一方面,每个民族的文化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因素的同时各自发展。也就是说,文化的独特性不会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而消失,在未来,将是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两种形态并存,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激荡,为我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交流促进了世界各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对话,使我们在同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可以取长补短,能够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国家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有利于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也有利于拓展我们的文化视野,为中国文化面向现代化和走向世界提供平台。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坚定三个自信 自觉抵御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侵袭
- 下一篇:建设和谐乡村 促进边疆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