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共建美丽家园 共享繁荣果实


    “多亏了政府,我们才能住上这么好的楼房!”在长春市长通街道清真寺社区,回族居民韩红英高兴地带着记者参观她的新房子。韩大娘所住的小区,是一座充满伊斯兰风格的回族小区。
    从一间9平方米的小平房搬到现在49平方米的新楼房,韩大娘只花了3万元钱,她非常满足。韩大娘还告诉记者,不只是住房条件改善了,现在长春市的回族群众从孩子入托、上学,到婚恋、节庆活动,再到养老、殡葬,都能够享受符合民族习俗的服务。
    让少数民族群众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一直是我省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我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强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合力,进一步巩固了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各民族和睦相处团结进步的良好局面。
    推动经济发展 巩固团结进步基础
    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加快发展则是开启民族团结进步的“金钥匙”。
    我省共有55个少数民族,全省少数民族人口218.57万人,占全省人口的7.96%。近年来,我省一直坚持把发展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途径,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长吉图先导区建设等重大机遇,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努力打牢促进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
    目前,我省把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纳入《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规划纲要》,制定出台了《吉林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吉林省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和《吉林省兴边富民行动“十二五”规划》等专项规划。这些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从规划制定、政策出台、项目安排、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比如,专项转移支付就会优先考虑民族自治地方,省财政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均衡性转移支付系数比其他县(市)提高2至6个百分点。
    对民族地区重大产业、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项目也给予优先安排、优先审批。近年来,我省先后组织实施了长白山机场、长珲高速公路、吉珲客运专线、大唐珲春发电厂、哈达山水利枢纽等一批重大项目。仅在延边一地,今年就实施3000万元以上项目70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00多个。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和提升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支撑能力。
    致力改善民生 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晨曦中,袅袅炊烟笼罩着山脚下的小村落,山上长满了绚烂开放的金达莱花。这个小村落就因这美丽的花朵得名——金达莱村。
    2010年,一场洪灾将这个朝鲜族群众聚居的小村落摧毁,村民们失去了家园。对他们来说,遭遇洪灾是不幸的,但幸运的是,他们得到了党和政府的特别关怀。洪水退却后,当地政府立即作出决定,投资3000万元为村民重建家园。
    金达莱村的重建,不仅仅是修建民居,还规划了农业种植、渔业养殖、餐饮、旅游等优势产业,昔日不起眼的小山村跃身一变,成了展示朝鲜族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
    安边先要安民,安民重在安心。近年来,我省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促进团结进步的着力点,把民族地区特别是边境地区作为民生工程的重点地区、优先地区,采取多项举措,突出解决发展性民生问题,努力提高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
    ——组织实施“百村万户”致富工程、“民族情”创业促就业工程,整合各类扶持政策,动员社会各界定点帮扶,扶持边境地区发展食用菌、中药材、延边黄牛等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组织实施了泥草房改造、人畜饮水和产业项目建设“三项工程”,先后投入泥草房改造资金3.85亿元、兴边富民行动补助资金3800多万元。目前,我省边境路网逐步完善,农村道路“村村通”、安全饮水工程率先实现全覆盖,住房全部实现砖瓦化,基本解决了边境地区群众住房难、行路难、吃水难的问题,受益的边境群众达100多万人。
    ——注重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在饮食、养老、殡葬等方面的困难,清真肉食补贴政策在各市(州)全面落实,5年来累计发放补贴资金3000多万元。
    ——不断建立健全少数民族服务保障体系和机制,努力为他们提供就业、医疗、住房、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逐步提高民族地区城乡低保等困难群体补助标准,共拨付专项资金50多亿元,连续5年上调民族地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金。2013年,全省民族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69元,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家庭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新农合参合率和新农保参保率分别达到95%和80%以上。
    培育特色文化 大力发展民族教育
    “看到自己民族的文化被大家认可和喜爱,有一种自信心和自豪感从内心升腾起来。”让延吉市朝鲜族市民金一男感到自信和自豪的,是大型舞台剧《放歌长白山》。这台具有浓郁朝鲜族风情的舞台大戏,曾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上大放异彩,并夺得剧目金奖。
    我省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拥有众多可挖掘的优秀素材。近年来,我省突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围绕民族特色打造精品,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朝鲜族农乐舞、长白山满族剪纸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延边州千人象帽舞表演、前郭县2008人马头琴齐奏等创造了世界吉尼斯纪录。《洪皓》等多个民族精品剧目获全国或部级大奖。此外,我省还专门设立17个少数民族文化体育传承基地,重点建设了27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依托“长白山文化”、“渔猎文化”、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重点建设了一批民族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群众艺术馆,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五级民族文化公共服务网络。延边州更是实现了1078个行政村 “农家书屋”全覆盖。
    在民族教育方面,我省已实现了“三个高于”: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学校学生人均经费高于普通学校,民族学校办学条件高于当地同级同类学校,少数民族高考生升学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强化政策法规保障 巩固互助和谐民族关系
    我省始终重视民族法制建设,延边是全国第一家制定自治条例的民族地区,并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了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保护和发展民族用品生产条例。截至目前,我省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共制定单行条例66部、补充规定1部,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核心,自治条例及各项单行条例、行政法规相配套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体系,为维护少数民族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我省还特别重视民族语言文字的推广和使用,扎实推进民族语文规范化、信息化工作,朝鲜族、蒙古族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参加晋级考试、职称评定、法律诉讼等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
    在我省,少数民族干部政策也得到了全面落实,目前,全省少数民族干部占少数民族总数的11.5%,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占总数12.84%,分别高于我省少数民族人口比例3.54和4.88个百分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