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贵州“四个坚持”观察——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贵州个案透视


    
    在国家民委日前公布的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入选名录中,贵州的黎平县肇兴镇肇兴侗寨、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办事处纳灰村等62个村寨榜上有名,入选数量全国第一。
    这是继2013年底,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对国家民委刊物《民委信息》第361期《贵州整合资金20亿打造500个特色民族村寨》作出重要批示后,贵州民族村寨建设再一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毫无疑问,这是贵州自进入实施《贵州省“十二五”民族事业发展十大推进计划》,把500个特色民族文化村寨建设作为十大推进计划的重要内容以来,取得的又一重要阶段性成果。那么,当“贵州实践”不断得到来自国家层面的肯定之时,贵州究竟有哪些好的做法值得总结?形成了哪些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的经验?
    在前不久举行的全国民族经济工作暨民族地区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上,省民宗委副主任徐飞代表贵州在会上对贵州民族村寨的建设经验做了专题发言。
    “我们把抓好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作为民族工作部门参与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的切入点,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探索发展路子,”徐飞认为,贵州民族村寨之所以在近年来取得如此明显成效,在于全省的高位谋划,在于用“四个坚持”大胆探索整合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
    坚持高起点谋划
    在农耕时期,中国有40万座村落,每一座都是一部装载厚重历史的典籍,是典型的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可是没等到我们去仔细品读它、研究它、传承它,这些经历了千年风雨的古村落,这些传统社会架构的基本单元,这些百姓生存状态、生存想象的基本范式,便在城镇化、商业化突飞猛进的过程中渐趋湮灭。
    在全国,2000年时,我国拥有360万个自然村,但到了2010年,这一数字变成了270万。也就是说,10年间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这个数字令人触目惊心。
    2013年10月17日,国新办举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等情况新闻发布会。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司长赵晖在介绍相关情况时表示,全国经调查上报的12000多个传统村落仅占国家行政村的1.9%,自然村落的0.5%,其中有较高保护价值的村落已经不到5000个。
    面对古村落在现代化大潮中的急剧消逝,特别是民族村寨在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严峻形势,进入“十二五”时期后,省民宗委就提出了针对全省历史厚重的500个特色民族村寨进行专项扶持。
    “结合贵州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各级各部门意见基础上,根据全省民族村寨的地域分布、民族文化特色、发展基础、自然条件等因素,提出了推进500个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带动全省1万多个民族村寨建设的工作目标,”徐飞说,省民宗委从省级民族发展资金中安排500万元,支持500个特色民族村寨做好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安排专项资金60万元,组织专家编制《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明确特色村寨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扶持对象、主要任务、发展目标和组织保障措施,促进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有章可循、有序发展、提质增效、提档升级。
    历史遗存的民族村寨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遭遇的乱开发、乱搭建问题,在贵州的专项扶持中,从一开始就得到了高度的重视,把“规划”放在了第一位。
    毋庸讳言,这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和对民族文化负责任的做法。
    坚持全方位推动
    一个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发展,牵涉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既要保护好文化的命脉,又要让各族百姓在保护中获得发展。可以说,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巨大工程,光靠省民宗委一家来牵头完成,显然不现实。
    “将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上升到省政府的工作层面来部署。”徐飞说,省民宗委把推进500个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列入《贵州省“十二五”民族事业发展十大推进计划》,对各相关部门、各市州政府进行任务分解,列入政府督查,强化政府支持,为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徐飞说,加强工作指导和研究是贵州在推动这项工作的一个重要工作抓手。贵州省把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列为省民宗委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有调研、有计划、有安排、有督促、有检查,通过召开全省民族工作联席会议,特色村寨建设现场会议等形式,总结推广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经验,探讨依托民族特色走差异化发展路子,不断凝聚共识,提高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推动力。
    “加强沟通协调。”徐飞说,省民宗委分别同省有关部门签署了“十二五”时期共同推进民族地区发展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明确在财政、农业、扶贫、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共同支持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具体措施。
    强化末端落实是民族村寨保护与建设“贵州做法”的又一重要举措。贵州省各州、市和县级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的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认真组织抓好项目实施,提高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落实力。形成了省政府统一部署,省民宗委牵头推进,省级相关部门配合,各地政府组织实施的良好工作格局。
    随着全方位推动工作格局的逐步形成,现如今,贵州的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建设不再是省民宗委一家的“独唱”,而是形成了在省政府的统一指挥调度下,由省民宗委牵头推进,多部门共同完成的“大合唱”。
    坚持整合资源挂牌示范
    “针对特色村寨建设任务重、投入多、建设面广的实际,注重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参与建设。”徐飞说。
    突出资源整合。贵州省将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全省五个100工程、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协调各部门将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产业发展等项目资金统筹安排,捆绑投入民族特色村寨各项建设;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民族特色村寨基础设施、旅游开发、民族歌舞打造等建设,破解特色村寨建设资金投入单一的难题,加快了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步伐。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各级各部门和各行业投入资金近20亿元,共同支持民族特色村寨建设。
    突出分类指导、试点示范。按照成熟型、在建型、新建型对各村寨进行分类指导建设,从2012年开始,对国家民委重点打造的32个民族特色村寨和省民委重点打造的68个民族特色村寨进行挂牌示范,发挥示范建设的引领作用。认真组织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名录申报和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挂牌申报工作,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突出经费使用效益。结合各民族特色村寨规划和项目建设实际,民族发展资金重点扶持具有民族文化符号的特色民居改造、民族文化广场等设施建设,对产业扶持这块短板,强化小钱用大、死钱用活、滚动发展新模式,为民族特色村寨加快发展奠定基础。
    如今,在黔中大地上,随着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形成了江口县寨沙侗寨、清镇市虎山彝寨等众多特色鲜明的民族村寨。它们犹如夜空中耀眼的星星,点缀在璀璨的多彩贵州的世界里,令无数世人神往。
    坚持可持续发展
    面对各族同胞不断提高生活物质水平的需求,很显然,民族特色村寨不能为了“保护”而“保护”。
    “立足‘保护’这个基础,注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徐飞说,贵州省在推进民族村寨建设工作中,注重用现代的理念、方法、措施做好“发展”这篇文章,提升民族特色村寨的品质和内涵。
    在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定位上,突出现代主题。以“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建设为基点,从自然、人文、产业、建筑、风俗乃至饮食、特产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深入挖掘村寨特色,找到适合村寨建设的亮点,克服村寨建设千村一面和同质化、低质化的现象,打造最佳个性精品,塑造村寨品牌。
    在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管理上,突出现代气息。普及文明生活常识,完善乡规民约,大力整治村寨环境,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村容村貌,全面开展清洁工程,让特色、自然、朴素、清洁成为特色村寨的第一感观。
    “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上,突出现代元素。”徐飞说,按照建筑风格民族化、内部设施现代化、居住条件人性化的要求,悉心保留传统建筑的原有特色和历史氛围,精心保护特色村寨的建筑形态、自然环境、传统风貌以及民俗风情,处理好保护保全传统建筑与提高群众生活品质之间的关系,不断改善人居环境;积极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手工艺技艺等民族文化精品,让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明的交流交融中,交相辉映、古韵长存。
    在经济发展上,大力培育现代特色产业。立足特色村寨的资源禀赋、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人力资源等要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打好民族牌、特色牌、文化牌、生态牌、休闲牌,摒弃落后的、原始的、低效益的传统产业和生产方式,利用现代的理念、机制、技术、管理、方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加工业、服务业以及特色手工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提高特色村寨自我发展能力。
    目前,贵州省32个民族特色村寨已成为全省100个旅游景区的核心区域,成为了人们体验民族文化、休闲度假、旅游采风的优选地,有力地促进了民族特色村寨经济社会发展。
    如今,随着62个贵州民族村寨入选国家民委、财政部共同重点打造的全国10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新一轮的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特殊示范效应必将进一步彰显。在这个亟需多元文化共存和发展的时代,贵州的民族特色村寨,将迎来又一个历史的黄金发展时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