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茂”品牌:游牧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10:11:46 内蒙古日报 刘春 参加讨论
编者按 游牧,最初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经过草原先民的不断传承创新,发展到如今,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文化现象。 达茂旗连续举办两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让这因草原而生,经历史沉淀,得今人弘扬的游牧文化,焕发出别样风采,彰显出无穷魅力。 带着古老文化的凝重,融入时代文化的色彩,使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达茂旗举办游牧文化旅游节,基于转型期发展的需求:第一产业的发展,该旗有着得天独厚的农牧业资源优势;第二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但可提升空间越来越受到限制;第三产业虽存在着发展的差距,但从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考量,提升空间巨大,可以做出大动作。 于是,两届游牧文化旅游节发挥了预料之中的和意料之外的效应——传统文化得以更好传承,不少“深埋”文化被激活,农牧业产业得到拉动,商贸流通等行业活跃起来……更为重要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被激发出来,百姓成为唱文化戏、赚文化钱的主角;社会也因文化而更为和谐,群众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达茂旗举办的第二届游牧文化旅游节已经于10月结束,但其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溢出效应仍在持续。我们不妨在此时,用回顾、审视的心态走进达茂,看看游牧文化旅游节这个节庆活动背后的细节,看看这一节庆活动还将怎样继续?再看看这个颇具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还将为自治区文化风景线建设增添怎样的亮丽色彩。 32岁的马鞍制作艺人巴音毕力格在自家“牧马人的欢乐”的小店里精心地修理一副马鞍。“我现在把制作和修理马鞍作为自己的事业,因为第二届游牧文化旅游节的带动,今年制作、修理马鞍的纯收入达到5万元。现在我还经营蒙古靴等民族工艺品、纪念品。游客多了,文化钱不愁挣。”巴音毕力格笑呵呵地说。 任琪玛对自己的文化生意也很乐观:“手工奶食是祖先留下来的饮食文化,我5年前响应阶段性禁牧政策搬进了城,依靠做奶食赚了些钱,也改善了生活。游牧文化旅游节开始举办后,我的生意更好了。自己酿的马奶酒和手工制作的奶皮、奶酪等等传统奶食供不应求。”任琪玛说,没想到传承和展示看似过时的传统文化,每年能收入10万元左右。 在达茂旗采访,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游牧文化旅游节是农牧民参与度非常高的节庆活动;农牧民不仅是文化旅游节参与的主体,还是经济上受益最多的群体。 据统计,从7月12日第二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开始至今,到达茂旗旅游的游客95.5万余人次,其营业收入3.82亿元。与首届相比人数同比增长22.8%,收入同比增长23.2%。 为了办好游牧文化旅游节,达茂旗的文化旅游基础建设近两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百灵庙镇,可以感受到这种变化:街道整洁了,具有蒙元文化风格的建筑多了,不少广场、公园也各具特色,达茂草原的生态,也越来越好…… 达茂旗旗委书记付瑞峰说:“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传承和弘扬了地区民族文化,推动了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带动了一大批创业典型,推出了一系列有机绿色农畜产品,激发了全民挣“文化钱”的热潮,实现了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效益的多赢,并且做到了全民参与、全民共享、全民受益。” 亮出厚实家底儿,达茂旗推动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如何让“灵魂”和“载体”有机融合,发挥更大效益?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包头市“5421”发展战略提出:建设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 达茂旗盘点了一下自己的家底儿,忽然“惊醒”了—— 我区19个少数民族边境旗(市)和33个牧业旗之一,有着距离呼包二市最近的天然草原和1.6万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场。 近年来,为了保护草原生态,达茂旗2万牧民实施了全面围封禁牧,主动走出草原,进园区、进企业,转产二三产业,草原生态得到了恢复。 做大旅游产业的自然条件无疑是具备的。 继续梳理下来—— 历史上,林胡、楼烦、匈奴、鲜卑、蒙古等众多游牧民族,在这片草原上繁衍生息,创造了风格独特的草原文明,其中以蒙元文化为代表的游牧文化最为典型。 达茂旗境内留存的大量岩画,佐证着这里很早就是游牧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史记》记载的匈奴人的第一位首领头曼单于,其统治中心头曼单于城,即在达茂草原一带,这是全世界草原民族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城”(筑城或帐城);出塞的王昭君和其夫婿曾长时间“留居幕南光禄塞”,即阴山以北的今达茂草原地区,遗迹至今尚存。 有800余年历史的敖伦苏木古城,坐落在达茂旗境内,是草原游牧文明的集大成者,历史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清代以后,哈撒儿的后裔茂明安部落,成吉思汗的后裔达尔罕部落,相继驻牧于此…… 当地文化部门的负责人说,游牧文化尊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以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特征的自然生态理念,推崇乐观与豁达、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强调诚实守信的道德理念,崇尚不拘一格、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世界观,由此形成的游牧生活方式,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学、艺术、宗教、风俗习惯,无不体现游牧文化的精神追求,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极具现代意义,是打造文化产业的重要人文资源。 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让达茂旗看到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契机。 2013年,首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诞生,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2014年,第二届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如果说首届文化旅游节官方色彩浓郁,那么第二届却是当地群众成了各项活动的主角,他们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找到了各自的准确定位。 发掘游牧文化,传统与时尚碰撞古老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游客喜欢一个地方,喜欢的是个性和特色,注重的是体验和参与。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越具有个性和特色,便越具有商业开发价值。达茂旗的游牧文化,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已经形成了‘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看点,这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达茂旗旅游和口岸管理局副局长李庆丰说。 在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上,这些看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被誉为蒙古族男儿“三艺”的赛马、射箭和搏克,贯穿于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始终。赛马比赛,去年举办了周赛、月赛、季度赛,今年举办了马背争雄赛马月、蒙古马耐力赛、第四届马文化节、中蒙国际套马邀请赛、赛马友谊邀请赛等活动。搏克比赛,去年举办了首届西部跤王争霸赛,今年除继续举办了第二届西部跤王争霸赛之外,还举办了绿茵争霸搏克赛;射箭比赛,去年举办了规模空前的射箭比赛,今年举办了自治区首届“哈撒儿”杯射箭比赛。 蒙古族祭祀先祖的传统成为文化旅游节的一大亮点。神圣的哈布图·哈撒儿祭祀,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保存最完整的传统祭祀活动之一。借助游牧文化旅游节的兴办,祭火、祭苏力德、祭敖包等各类祭祀活动,也在不断走向规范,建立起了一套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完整仪式。游客看后,纷纷赞叹说:“传统的民族文化活动让我们大开眼界”“祭祀文化让我们了解了很多蒙古族的古老习俗”。 然而,这仅仅是游牧文化旅游节展示出来的部分内容。当游客走近原生态蒙古族民俗风情时,不禁惊呼:“我们见到的和听说的不完全一样!我做了一次蒙古族。”在第二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期间,牧区苏木镇举办的“蒙古人的一天”体验活动,带领游客走进原生态牧民家庭,体验牧民一天从早到晚的生活,感受蒙古族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举办的蒙餐制作比赛、奶食文化节、最美蒙古包评选、家庭那达慕等活动,让不少游客评价“真正的趣味在民间”。 据了解,在整个文化旅游节活动中,包括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奶食品制作工艺等关联民族文化的活动占到80%以上,特别是那些濒临失传的诸如传统手工银饰制作等,都被这个节庆活动激活了,许多尘封已久的民族文化活动被重新唤醒,得到了传承与弘扬,更为这个节庆活动不断增添着新的亮点。 传统文化散发出醉人的醇香,现代时尚文化元素的融入,更击中了年轻游客的需求。花式摩托车极限表演、晋蒙陕冀二人台坐腔大赛、八省区民族服装服饰展示大赛、“爱尚达茂”草原音乐节等活动,既有传统文化的沉稳,也有时尚气息的活跃,令游客兴奋不已,即便是当地人,也被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所震撼。 当地文化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说:“游牧文化与当代元素在碰撞融合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体现草原文化,旅游业推动“达茂”品牌升级 达尔汗苏木查干敖包嘎查和阿拉腾图格嘎查21户牧民有产奶马105匹,挤奶时间从7月上旬开始到9月中旬结束,近70天时间,马奶酒售价平均为80元/公斤,今年靠马奶酒销售收入42万元,户均收入2万元。 第二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而文化同时又作用于经济发展,释放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能量。 乌克镇新村村民梁富的大型马铃薯储窖里,他正在和来自山东收购马铃薯的商贩商讨收购马铃薯的价格。去年,梁富靠种植马铃薯和葵花挣了几十万,今年的收入虽然还没有算出来,但梁富很自信:“不会比去年差,游牧文化旅游节让我们的绿色农畜产品火了。” 据悉,今年的游牧文化旅游节,80%以上的活动主体参与者是当地农牧民,无论是参与赛事、表演,还是旅游业项目的经营,他们都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蓝天、白云、大草原作为大背景,融入了牛、马、骆驼、勒勒车等游牧文化元素,使游牧文化旅游节各项活动充满了原生态的味道;此外, 在整个游牧文化旅游节中,创新几乎无处不在。牛羊选美、勒勒车搬家、马铃薯套餐等比赛,既有趣味性,又有观赏性,深受各地游客欢迎。 “比如游牧文化旅游节的闭幕式,我们的近2000名演员都是普通群众,整个闭幕式在演员的花费上只用了不到7万元。”达茂旗文体广电局副局长巴图布和说。 伏瑞峰说,“第二届游牧文化旅游节期间,全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2亿多元,通过经贸洽谈会,共达成招商引资项目7个,总投资达65亿元,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了全旗产业转型质的跨越。” 如果时间推移到2008年之前,伏瑞峰不会有如此底气说这番话。那时候,达茂草原的生态环境很糟糕,一场风沙可以埋掉一座房子,春天里干部下乡的工作,是帮助牧民抖掉羊身上的沙土。2008年以后,随着禁牧工作全面展开,草原得以休养生息,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我们是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这种方式恢复了生态,群众到头来赚的还是生态的钱。”伏瑞峰说。 在文化旅游节的拉动下,达茂旗的农牧业产品在家门口被展示了出来,“达茂”品牌价值也得到提升,牛羊肉、手工艺品等价格大幅上升,牧民养羊的效益增加了两三倍。在达茂旗,牧民养马,参加游牧文化旅游节的比赛可以拿奖金,养1匹好马,等于过去养10匹普通马,马产业由此得到振兴。同时,在市场的引导下,牧民们的养殖业也自觉地从“贪多”向“求精”转变。 独具北疆特色,打造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 距离百灵庙镇20公里的都荣草原自驾游营地,是在原来的牧家乐基础上建设的,经过重新打造和提档升级,目前已经能够同时容纳400多人就餐、60多人住宿,形成了一个适合自驾游的“蒙古包营地”,也是自驾游游客的“驿站”。其经营者乌兰夫说:“从牧家乐升级为自驾游营地,我们的收入比去年多多了。” 两届游牧文化旅游节办下来,达茂旗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清楚,要将这个节庆活动办得更好,必须在节庆品牌建设下大力气,同时也要在硬件建设上与节庆活动相配套。 据了解,达茂旗准备在未来两年,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将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时间节点,设计不同主题活动,既要体现达茂游牧文化特色,又要符合游客和市场需求,让各类活动更具吸引力,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游客;要强化市场运作,让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与此同时,健全百灵那达慕文化产业园基础设施,增强配套服务和娱乐功能,打造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为平台,加快推进吉穆斯泰、敖伦苏木古城、哈撒儿祭奠堂、满都拉口岸、龙梅玉荣旧居、巴音杭盖自然保护区等旅游项目建设。新建百灵庙镇周边草原观景台和自驾游保障基地等驿站,推出游牧文化、口岸风情、红色旅游、农牧家乐休闲等精品旅游环线…… “通过承办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将游牧文化打造成国内最具发展潜力的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将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达茂旗新兴支柱产业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高端平台,将达茂旗打造成包头市文化旅游中心和自治区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这是达茂旗对游牧旅游文化节下一步发展方向的长远规划。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生为哈萨克牧民:新疆牧业寻路现代化
- 下一篇: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筑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