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畅游绚丽甘肃 发展丝路旅游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拉开了中国与中亚经济合作的帷幕,而且有利于加快我国西部地区开发开放的步伐,为丝绸之路旅游业带来了全球化、全方位的机遇。古丝绸之路贯穿甘肃全境,甘肃是名副其实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
    甘肃旅游业如何抢抓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取得跨越式发展?如何以旅游业为切入点,带动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6月16日,“第五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丝绸之路旅游媒体对话会”在甘肃省嘉峪关市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抓住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机遇,推动甘肃旅游发展,让绚丽甘肃走向世界”这一主题,为甘肃的旅游业发展建言献策。特摘编对话会部分嘉宾的发言,以飨读者。
    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明天
    夏红民
    现代旅游业自诞生以来,就生机勃勃。在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的今天,旅游产业因其产业特质日益成为各国各地区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的重要选择,显示出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前景。
    甘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传承,塑造了甘肃浓郁的地域风情和多元共存的文化品格。遗存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诸多石窟寺庙、长城关隘、塔碑楼阁、古城遗址等,是解读先民多彩生活的密码,更是打开历史文化宝库的钥匙。特别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的古老丝绸之路,如一串珍珠,串起“东方艺术宝库”莫高窟、“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黄帝问道圣地崆峒山、“东方雕塑馆”天水麦积山石窟、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拉卜楞寺等举世闻名的丝路文化瑰宝,更是连接起了古代中华文明、古希腊文化、古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等多维文化体系,被誉为“推动世界历史的主轴”“世界文化的大运河”。徜徉在这些古老遗迹之间,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神游汉唐,与飞天共舞,和佛陀对话,尽情领略数千年古老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大自然还赋予了独特壮美的自然风光。这里既有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又有山清水秀的南国景色;既有浩瀚无际的大漠风光,又有水草丰美的辽阔草原;既有茂密幽深的原始森林,又有亘古如银的冰川雪山。可以说,除海洋和岛礁外,甘肃拥有中国其他地区所有的旅游资源类型,而且表现出独特的风貌。尤其是祁连雪峰、黄河石林、黑河湿地、丹霞奇观、雅丹地貌,都是鬼斧神工,美不胜收。来到这片神奇的土地,可以尽情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风景,感受“一步千年、一眼万里”的无穷意味。
    雄奇的自然风光叠加古老的历史文化,甘肃旅游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以古丝绸之路为轴心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正以其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市场规模和潜力巨大等优势,再次成为世界经济版图的战略高地,成为世界公认跨度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走廊,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是展示“精品丝路、绚丽甘肃”旅游品牌整体形象、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城市开展旅游合作的国际性平台,在此期间举办丝绸之路旅游媒体对话会,就是要充分发挥媒体传播的积极作用,推动媒体在促进丝绸之路旅游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同时,奏响丝绸之路新乐章。
    当前,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努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总体思路与战略目标,以加强人文交流合作为重要内容,大力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利用正在建设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战略平台,把文化旅游建设作为撬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切入点,全面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我们真诚地希望通过此次对话会,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展示丝路文化的人文价值,让更多的人走进甘肃,体验丝绸之路的神奇瑰丽,感知陇原大地的独特魅力,与我们共享机遇、共赢发展、共创美好明天。我们也期待着与会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博采众长,凝聚共识,不断研究、挖掘丝路文化价值,让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自然和人文景观等以更加新颖的姿态、更加多样的形式走向世界,共同襄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沿线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借力“一带一路”做强文化旅游
    谢国明
    一、“一带一路”建设为甘肃提供了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有利于加快我国西部地区开发开放的步伐,为甘肃不断增强经济辐射和带动能力、加快实现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契机。
    古丝绸之路贯穿甘肃全境。自古以来,甘肃一直是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贸易和人文交流的重要通路和融合之地,是中国与欧亚各国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交通运输的必经之地,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主要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是名副其实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向西开放,甘肃是必不可少的通道和平台。
    二、文化旅游宜有新思路
    旅游的表面形态是休闲,内在本质是文化。发展文化旅游,甘肃赢在厚度和广度:“厚度”是文化积淀深厚,“广度”是文化形态多样。结合对国内外旅游业的观察,对甘肃的旅游发展提几点建议:
    首先,要淡化“门票”观念。国内不少景点过度依赖门票收入、不断提高票价,虽然获得一时一景之利,却有损长远和整体利益。据测算,旅游产业1元的直接收入可以拉动6.8元的间接收入。应增强群众参与性,挖掘旅游带动力,不仅能让游客更从容地品味风光文化之美,也能让更多沿线居民享受到旅游发展的好处。
    其次,大力发展数字旅游。旅游的灵魂是文化。在智能终端普遍应用的今天,旅游不仅可以让人享受满目风光,而且可以通过文化内涵的数字化来滋润游客心灵。同时,还应在更广维度上用好旅游大数据。
    此外,要有立足长远的胸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对文化旅游的投入要着眼可持续、利长远。发展旅游产业,既要有只争朝夕,做好当期业绩的心劲,也要着眼长远,有为百年基业不计一时之功的胸怀。同时,还要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不为短期收益竭泽而渔。
    三、善用媒体扩大丝路旅游吸引力
    媒体助力旅游,主要可在四方面做功课:
    一是借助新闻传播,当好沟通桥梁。新闻媒体是大众获取旅游资讯最可靠、便捷的渠道。目前,人民日报有关丝路旅游的报道有1000余篇,占丝路报道的近1/4。将丝路旅游的精彩故事写入新闻报道,既弘扬了传统文化,也拉近了人们与丝绸之路的距离,为丝路旅游开拓了市场空间。
    二是精心设置议题,引导旅游热点。在丝路旅游传播上,不能止步于“跟跑”,还要力争“领跑”;不仅要满足需求,更要创造需求。今天这个对话会就是一次尝试,有助于让更多人透过媒体这扇窗口,进一步了解丝路、走近丝路、点赞丝路。
    三是监督旅游乱象,促进行业自律。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旅游业进入了全媒体监督时代,而这种监督和审视也有助于促进行业自律和行业净化。
    四是用融合的全媒体手段,实现传播的全方位全天候。全媒体传播的威力超乎想象。最近,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祖国这么大,一起去走走!全国旅游最佳时间表!”等内容,几天内转发超过5万次,评论3000多条。因此,应借助全媒体方阵为大家提供一个向全国乃至全球报道丝路旅游的载体和传播平台。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依托历史文化把握区位优势
    刘伟
    甘肃的几个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我都去过,第一次去的是敦煌,第二次去的是麦积山,这一次我登上了嘉峪关。当我站在嘉峪关的关楼上,可以看到辽阔的戈壁滩,感受到大漠孤烟直的景色。甘肃的这种边关文化,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可见其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以前听一位经济学家比喻,地区发展不平衡的中国,就像是一匹瘸了腿的骏马,健壮的腿就是东部、沿海,不健壮的腿就是中西部,如果说四条腿都健壮起来,中国就能健步飞奔。
    “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为今天的甘肃提供了一个变末端为前沿的历史机遇,甘肃是向西开放的必经之地,有非常好的区位优势,它的物流、人才,还有它的悠久历史和文化资源,都是它的优势。
    甘肃狭长的地域用“丝绸之路”这样一根线穿起来,沿线的城市都可以称得上是丝绸之路的明珠,当年这些明珠熠熠生辉的时候,也就是甘肃光辉灿烂的时候。甘肃虽然在经济发展上相对滞后,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带动甘肃的改变。
    在上世纪80年代,通过电视我们就看到了《丝路花雨》这样一台舞剧,在当时的文化氛围里,能有这样一台具有丰富文化特色又非常美的舞剧,的确是让人赏心悦目。所以我觉得甘肃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与历史文化基础。
    《光明日报》作为中共中央主管主办的报纸,注重文化,主要面向知识界。我们在报道方面加大了对“一带一路”的报道,我们最近邀请了一批专家到《光明日报》开讲,这个品牌栏目就叫《光明讲坛》。我们请到了很多专家到讲坛上来展示,从各个角度讲解对“一带一路”的理解。《光明日报》从前年策划了一批最美系列报道,比如最美乡村教师,我们也期待着把最美的甘肃呈现给全国的读者。
    国家发展需要软实力,旅游发展更是离不开软实力,所以希望甘肃这个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大景区”,发展一定要吸取其他景区的经验教训,把甘肃旅游做得更好,让旅游与文化结合起来,与人的素质提高结合起来,把中国人的最美好的性格、品格展示出来。
    (作者为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
    发挥显性优势打造旅游品牌
    陈俊
    不久前,一部电视系列纪录片《河西走廊》热播,很多人被河西走廊沿线厚重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历史遗存、奇特的自然风貌、浓郁的风土人情所吸引。河西走廊只是丝绸之路的一个缩影,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旅游黄金带。毫无疑问,旅游资源是丝绸之路最显性的优势资源。
    振兴丝绸之路旅游,就是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丝绸之路旅游不仅丰富人们的休闲生活,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沿线省区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沿线国家人民的文化相亲和民心相通,为共建“一带一路”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这一引领效应是其他很多产业所不具备的。
    振兴丝绸之路旅游业,一是要打造品牌。要抓住丝绸之路旅游景点丰富、文化多元的特征,根据不同国家、地域和群体游客的需求,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养生旅游、特种旅游、体验旅游等品牌旅游,努力实现“专、特、高”,切忌陷入“散、乱、平”。
    二是要加强深度融合。发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国家级战略平台的集聚作用,将丝绸之路旅游与丝绸之路文明传承、沿线文化产品开发、文化产业模式创新等深度融合,放大综合效应。
    三是要努力追求互联、互通、互利,共建、共享、共赢的目标。丝绸之路旅游资源点多,线长,面广,地域跨度大,丝绸之路沿线要打破行政壁垒、交通瓶颈、利益分割,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大景区、大旅游,真正做到以游客为中心,使丝绸之路变得更加畅通,便利,实惠。
    四是坚持走出去战略。要把丝绸之路旅游打造成为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的国际平台,加大对外推介宣传力度,拓展和畅通对外交流合作机制,尤其是更加注重利用民间交往渠道;积极建设外向型文化企业,大力培育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五是弘扬文明绿色旅游理念。丝绸之路沿线生态脆弱,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环境保护与开放开发的关系,加大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力度。积极倡导文明绿色的旅游理念,自觉培育与丝绸之路人文精神相一致的旅游品位。
    (作者为新华社甘肃分社副社长、总编辑)
    文化魅力开放前沿
    朱研
    汉武帝建元二年,张骞就是从今天的甘肃陇西开启了首次西域之行,此后开启了名动千古的丝绸之路。2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在探讨丝绸之路带给旅游发展的历史机遇时,甘肃所具备的优势,首先是丰富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相信很多人即便没有来过甘肃,也曾经读到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这些流传千古的名句,诗句当中的阳关、玉门、敦煌就在甘肃,至于张骞、霍去病、班超、玄奘、马可波罗、林则徐、左宗棠等著名的历史人物都曾经在甘肃留下过他们的足迹。
    来到甘肃,看片片汉简上古隶、汉隶、章草等古人书写字体的演变,看矗立在麦积山石壁上的北魏佛像的庄严,看深藏在洞窟中幽暗却灿烂夺目的敦煌彩绘,能够感受到历经千年而愈发光彩的人文之美,这些都是甘肃发展人文旅游非常独特的优势。
    长久以来,甘肃被定义为内陆省份,而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甘肃将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其实早在隋朝,河西走廊一带就是国际贸易中心,各国商人云集张掖进行贸易,游人及车马长达数十百里。今天甘肃再次迎来历史机遇,首先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解决好道路联通、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的问题,再进一步积极参与到包括政策沟通、货币流通在内的国家层面的国际大循环当中。
    与其他省份相比,甘肃在促进旅游和发展经济上有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地图上看,甘肃的地域形状像一根骨头,地域狭长,交通不便。作为西部省份和能源省份,经济欠发达。基于现状,需要将道路、服务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旅游同步进行,因此前期需要的资金多,解决融资问题是重要的方向。
    从国际经验来看,可以考虑甘肃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加大国际间合作,调动市场力量,引入外资和民营资本,打造省级和市级的旅游投资集团,以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解决融资和运营管理问题。在全省打造一批重点项目,集中投资提升项目层次,并带动旅游产业上下游的垂直布局。
    (作者为环球网总编辑)
    互联互通历史机遇
    李明伟
    建设“一带一路”是中国梦的壮丽篇章,也是西部省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伟大历史机遇。互联互通为包括甘肃在内沿线各省区旅游创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思维、新动力、新空间、新产业、新市场。
    所谓“新机遇”,是指通过“一带一路”中国将继续给包括亚洲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市场、增长、投资、合作机遇。使包括我国在内的沿线国家,在交通、经贸往来、政府、旅游以及教育等方面的合作获得巨大的机遇和改变。这一切都意味着中国旅游已经可以通畅地进入世界发展快车道,而这个机遇是过去数十年都没有实现的。
    新思维。“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是相辅相成的。“互联互通,旅游先通”的新思维,正在全面推动我国旅游创新发展,将大大提升我国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旅游业必然会成为“新常态”下我国创新驱动的战略性产业。
    新动力。根据“一带一路愿景和行动”以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以“五通”为合作重点,我国将重新宏观规划旅游发展的框架布局。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和海上运输大通道,是未来国际合作的旅游经济带。而国内五大区域将以“一带一路”确定的目标为中心创新旅游发展。
    新空间。“一带一路”开辟了我国旅游创新发展的新空间。由此,18个省区,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欠发达的西部省区旅游发展搭上了“一带一路”的发展快车。新空间将加快化解长期制约我国打开国门、走向国际旅游市场的瓶颈,并大大提升我国旅游服务产业的规模和能效水平。
    新产业。随着“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实施,经济走廊、物流基地、海上丝路港口城市、丝路文化中心、边境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区建设推进,催生了和旅游密切相关联的大批新产业。
    新市场。通过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为中国旅游业向海外进军开辟了以“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和海上运输大通道”为主干的广阔市场;国内旅游市场正在打破省区界限分割,整合为开放的、共赢的、一体化的一带一路大区域、次区域旅游市场。
    (作者为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总规划师)
    传统经验创新应对
    李惠民
    旅游是人的时空移动与现实体验活动,交通和信息需求及其消费是其本质特征,旅游与媒介传播具有天然的对接关系。旅游活动的全部过程都离不开媒介的存在和传播的影响。
    基于传统旅游方式的媒介传播,满足旅游景点介绍、旅游资源推广、组团方式的营销、价格促销等,采取的传播方式以传统媒介为主,依托传统媒体的发行量、收视率、覆盖率等传播要素进行营销推广和广告诉求。
    然而整个旅游业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有全新的传媒理念和传播思维,才能满足市场变化和消费者的新需求。
    自由自主旅游时代来临。传统的组团式旅游日渐衰落,中介式旅行社风光不再。传统传播方式失去了传播的目标,传播定位变得模糊。基于移动通信的在线预订、移动支付、比价搜索、地图导航、即时通信、点评分享、定制服务等新业务全面兴起。从传播学的意义来看,过去媒介的旅游传播与旅游实体的经营是相互委托的关系,现在的新媒体运用和实体的经营完全融为一体,传播即经营,经营即传播,在信息服务的前提下完成一切经营活动。
    智慧旅游、体验性旅游时代来临。传统的旅游资源以名山大川、文化古迹为主流,旅行社热销产品主要满足观光游览、走马观花式的大众旅游,而基于散客旅游的是个性化、小众化的旅游,开发智慧性产品、体验性产品逐渐成为主流,旅游与人生体验相结合、旅游与度假休闲相结合,旅游与养老养生相结合等等。旅游经济演变成体验性经济,这种体验的全时传播和即时分享是新媒体传播的优势。
    自驾游时代来临。随着私家车的日益普及,自驾游更能满足旅游的个性化需求,而移动通讯工具和实时导航技术成为自驾车旅游必备的媒介工具。可以预见的是,丝绸之路旅游,自驾游是最具优势的旅游项目之一。
    未来的旅游业将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终端的发展,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丝绸之路旅游的发展,必须有所创新,依托新媒体传播,才能在变化的媒介环境中构建新的旅游传播系统,催生新的旅游传播形态,达成新的旅游传播效果。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