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 同富 同行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2:11:19 光明日报 张勇 本报记者 任 参加讨论
在寻求郑家庄民族团结密码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不仅多民族文化共存共荣是郑家庄民族团结的密码,7个民族共同致富、同心同行,是郑家庄民族团结的另一半密码。 同富——民族互助 “一个带一个,大家共同富裕。”这是郑家庄党支部书记何国祥的心愿,也是全村各族群众共同的心声。 20世纪80年代以前,郑家庄生产落后,村民生活贫困,民族之间也不团结。80年代初,郑家庄以何国祥为首的藏族村民凭借祖辈传下来的药材知识,率先外出经商,到全国各地收购销售药材。许多藏族家庭很快富裕起来。同村的汉、白、傣等民族群众生活依然贫困。为感谢汉族、白族村民教藏族村民耕田种粮的恩情,何国祥主动带领汉、白等民族的青年一起外出做药材生意,很快这些青年也逐步脱贫致富。受何国祥的影响,藏族群众也纷纷带其他民族的群众一起做药材生意。全村各族群众做药材生意的越来越多,逐步告别了贫困。致富带头人何国祥被党员们推选为党支部书记。 2014年,全村靠药材、烤烟、大蒜和养奶牛,人均纯收入达7850元,家家户户都有两层以上的新房,平均每两户就有1.5辆汽车,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康村。并带动三营镇集市形成了一个药材市场,逐渐成为滇西北地区最大的药材集散地。 为了帮助全村每一个家庭脱贫。从2000年开始,全村24个党员每人挂钩帮助3户贫困户,其中何国祥一人就挂6户。党员们帮助一个个贫困户逐步脱了“穷帽”,盖了房,买了车。 在郑家庄,致富的人越来越多,互相帮助的风气越来越浓厚,村民之间越来越亲近,民族之间越来越融洽。 同心——平安和谐 在郑家庄联防队值班室门口,贴着醒目的标语:“我为全村守一周,全村为我守一年”。标语的背后,成绩令人惊叹:全村近24年没发生过一起治安或刑事案件,真正成为一个平安村寨。 1991年以前,郑家庄并不平安,盗窃案件时有发生。村老年协会的老人们提议成立护村队,守护全村安全。为依法护村,在公安机关的指导和培训下,护村队改为联防队,成为全县第一支以自然村为单位的联防队。村中每个民族的青壮年都参加联防队,大家轮流值班巡逻,一年恰好全村轮完一遍。24年来,全村没有一个人无故缺席值班。村联防队员们不仅是治安员,还是抢险员、消防员、调解员。时间长了,村里各族群众有急事难事都爱找联防队帮忙。 近12年来,郑家庄独创了一套民主协商制度:凡村中大事难事,都先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议事小组协商讨论,再交由村民大会表决决定。 洱源县政协副主席张时仁认为,郑家庄议事小组是基层协商民主的体现,做到了民主决策,畅通了反映民意的渠道,减少了矛盾,村里更和谐了。 2014年10月26日,中共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到郑家庄宣讲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时,评价郑家庄是“依法治村一面旗”。 同愿——美丽家园 来到郑家庄北侧,跃入眼帘的是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芦苇,花儿在池塘中盛开,莲叶在水面上静静舒展,小鸟穿梭在小桥流水之间……这是村里一个小型的湿地公园,实际上是一个污水收集处理项目,是环保部门投资340万元帮助郑家庄修建的。2012年村议事小组和村民大会讨论决定修建,2013年10月动工,3个月即建成。工程如此顺利快捷,让环保部门和施工方都感意外。村民们对建湿地公园都一致支持;建湿地要占田地20亩,被占用田地的农户都不要一分补偿。村民郑文新家被占用8分地,他说:“为了子孙后代,让一点地没什么。” 在郑家庄,不论是建湿地,还是修路、建学校,只要是村里的公益项目,村民们都会无偿让地,全力支持,工程都会快捷顺利完成。县流域管理局副局长何桥越曾负责郑家庄污水收集处理项目建设,他对记者连声感叹:“郑家庄的群众环护意识真强!集体意识真强!” 洱源县副县长龚红松告诉记者,在洱源,像郑家庄这样民族团结典型还有好几个村寨。郑家庄是大理州民族团结的一个缩影。大理州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2013年被国家民委列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首批试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正在苍洱大地蓬勃开展。 (本报特约记者 张勇 本报记者 任维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