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手工艺展现美丽致富乡村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2:11:32 贵州日报 王小梅 参加讨论
黔东南州三穗绣娘大赛海选现场 黔西南州绣娘比赛 绣娘竞技 绣娘比赛在我省广泛开展 “锦绣计划”在全省产生延伸效应 作为2015年贵州省政府十件实事之一,“锦绣计划”规划到2015年,我省妇女特色手工企业、专业合作社达到1000家,重点培育50家优强企业、100家专业合作社;每年通过培训,带动从事特色手工产业的妇女及其家庭脱贫。 2013年7月,为推动民族手工业发展,省政府下发《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意在通过“锦绣计划”的实施,全面提升我省妇女手工技能,促进妇女创业就业,增加人民群众收入;通过创建妇女手工产业创意、制造、交易基地,壮大全省特色手工产业规模,形成“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发展模式;鼓励妇女创办特色手工企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由省妇联推动,该计划通过优先发展民族刺绣、蜡染和民族服装服饰业,加大投入帮扶力度,落实税收优惠、奖励等多项政策措施,增强妇女创业能力。同时,通过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协会+农户”、“能人+基地十农户”等龙头引领发展模式,引导妇女手工产业从分散生产转向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计划实施成果丰硕,推动一大批手工业从业者成立微小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批打工者回到自己的村庄就地创业,不仅传承村落文化,也极大地增加了家庭收入。 自计划实施至今,专项资金总量已达到1500万元,专项资金项目去年覆盖到全省各地70余家企业和单位。同时,省妇联与省扶贫办谋划妇女手工扶贫行动,计划3年建“锦绣社”100个。围绕“锦绣计划”明确的刺绣、蜡染和民族服装服饰等特色手工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引领效应、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妇女手工骨干企业,建立“公司+绣娘”、“公司+协会+绣娘”、“能人+基地+绣娘”的发展模式,引导妇女手工产业从分散生产向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锦绣计划”在全省范围内产生“延伸性影响”。遵义、六盘水、安顺、毕节、铜仁等市州及部分县市出台当地的实施方案。遵义市市级财政列出200万元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凯里、丹寨、台江、雷山、黄平、松桃、赤水、贵定等市县政府为手工发展提供土地、市场建设等方面的支持;贵州省黔粹行旅游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为锦绣计划提供展示场所和学习民族手工艺体验场所;黔东南州政府将民族风情园1200平方米场地,免费提供州妇女手工协会作为手工展示窗口。 两年来,各成员单位落实“锦绣计划”,努力推动产业发展。如省经信委主办的多彩贵州“两赛一会”继续发挥平台作用,成为妇女手工企业参与和展示的舞台;省科技厅与省妇联出资300万元创立的“贵州省妇女创新创业合作基金”首批10个项目下发实施;省文产办、省商务厅、省文化厅组织手工企业参加国内深圳、北京等文博会以及意大利、加拿大、印度等地举办的各类展会。 全国人大代表、省妇联主席罗宁多次在公开场合“推销”贵州手工艺产品。她认为,只有把苗绣从收藏品的“神坛”上请下来,植入到生活实用品中,拓展产品谱系,苗绣的市场才有可能做大。“当苗绣作为服装、包具、饰品、家居、日用品、礼品、工艺品、商务配件等多个品类装饰出现,其作为消耗品的生命周期,就是苗绣的市场潜力所在。” “小产业,大市场;小产品,大就业,广就业。‘锦绣计划’已经明确为省妇联一号工程,成为妇联一个响当当的工作品牌。‘锦绣计划’将重点在搭建销售平台、培育骨干企业、推动政策落地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罗宁底气十足地说,传承文化,要保持文化的记忆空间,原汁原味地传承传统的文化的精华,在时代发展中符合新的消费需求。 在“锦绣计划”提出和修改的过程中,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也给予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如今,“锦绣计划”已经成为贵州省妇联在全国突出宣传的一个优秀工作品牌。 现场新闻 “锦绣计划”激活民间手工艺 家传手艺兴办作坊 秋季,记者到丹寨县扬武乡基加苗族村采访“锦绣计划”培训情况,发现当地村民通过参与活动,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了,逐渐和外界建立广泛联系,参加培训的6个苗族蜡染手艺人,在村里成立村级蜡染专业合作社,由外部和村落内部,建构的良性手工艺传承和发展循环系统,使得乡村手艺人获得很好的经济回报,同时衍生出村寨内部传承与现代发展多样形态。 “这是我们苗族的故事,有两个苗族姊妹,在大洪水时被装进一个葫芦,后来他们结婚,生出我们苗族的祖先……这是苗族的起源。”丹寨苗族妇女杨阿波浪显得很健谈,她用流利的汉语一路给我们讲述苗族祖先的故事,讲述自己在广州、浙江打工21年的艰苦经历。她说,自己最近几年回到县城修了大房子,打算把做蜡染作为自己以后生活的主要谋生方式。 杨阿波浪把自己绘制的两张大蜡染订在墙上伸展开来给记者看,还讲述她是如何绘花的,为什么要绘这些古老的传统。蜡染的右下角有她的电话号码和微信联系方式。杨阿波浪准备和妹妹谋划在县城自己的家里开办蜡染工作坊。 “我们什么也不会做,就会做蜡染。得到‘锦绣计划’支持经费,我买布来做蜡染,蓝靛是我自己做的,不用花钱。”坐在基加村瑙碧哩蜡染专业合作社工作坊门前,杨光艳说,“得到更多的培训机会后,我3个月在合作社做了4笔生意:一共卖了9500元。” “我们想参加比赛,出去参加展览。”杨光艳很有想法:“蜡染协会需要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和市场,能制作更多的蜡染产品,这样才能扩大规模。 苗族妇女带着古老物件讲述她们的文化缘由,带着她们制作的现代产品到更大的世界去体验。她们说,省里推行“锦绣计划”,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实现居家就业,是拉动经济的一个好办法。 锦绣计划美好“黔”程 在六盘水市盘县淤泥乡彝族刺绣服饰销售店,店内挂满了各种彝族服饰、头饰和装饰产品,参观购买的人络绎不绝;在生产车间,20余名彝族妇女正在制作服饰和刺绣,一片繁忙。 “以前在外面打工很辛苦,现在家门口创业,既挣了钱,又能照顾家庭。这都是因为得到了盘县妇联的引导和扶持。”店老板袁春莲笑着说。 袁春莲告诉记者,淤泥乡彝族首饰、服饰制作技艺精湛,历史悠久,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手工技艺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有的甚至濒临绝境。盘县妇联大力实施“锦绣计划”,动员妇女创办家庭手工作坊,合伙创办有一定规模的手工业加工厂,让传统手艺得到传承,“现在我们服装店每个月有2万余元收入,产品供不应求。我们准备扩大规模,把民族传统产业做大做强。” 为实施好“锦绣计划”,盘县妇联从多方面入手,以打造本土品牌和特色手工艺为核心,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成立手工产业制作指导服务中心,加强技能培训,构建网络平台,指导妇女成立微型企业,还逐步在全县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协会+农户”、“能人+基地十农户”等龙头引领发展模式,引导妇女手工产业从分散生产转向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滑石乡杨玉芬成立盘县雅洁厂,从事汽车坐垫编织,解决150余人就业;大山镇董泽伦成立贵州盘县真牛牛角制品厂,解决800余人就业;平关镇石脑村村民何红梅组织村民成立“灵巧女”编织协会产品,开设网上销售服务点,打造了“盘州锦绣”妇女手工产业链条。 在黔东南州剑河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剑河县妇联举办“锦绣计划”绣娘骨干培训开班,20多位身穿苗族服饰的骨干绣娘,参加了为期7天的培训,学习苗族剪纸的起源和发展、用途、技法技巧,苗族刺绣、苗绣创新、苗绣设计等课程。 在当地政府扶持下,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马尾绣非遗传承人韦桃花成立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在三都县水族村寨,已有2000余名绣娘与其形成稳定的供求关系,带动,6000余人从事马尾绣绣制。 “我家的马尾绣卖到上海、深圳,远销到意大利、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销量供不应求。”韦桃花说,绣制马尾绣投资少、见效快,农村妇女在家就能赚钱,马尾绣已成为当地妇女致富的主要途径。 驻村“打工”居家就业 苗族妇女王花是基加村的绘花能手,她带记者去她家看她绘制的花。一进门,便看见她的女儿张仁娇在染布上绘制花朵图案。张仁娇面前的地上平铺着的两片蜡画在光里闪动,和妈妈王花的花融入其中,而她自己的花,线条和风路一眼就看出来,满是年轻的跳跃和自由。 王花告诉记者:“我忙不过来,女儿就和我绘花,帮忙做事情。”帮的结果,就是12岁的女儿从此喜欢上爱染布上绘花,只要有时间,她就画。 王花出门打工多年,这几年回到村里开始绘花卖,寻来买花的人慢慢多起来。再加上,她的蓝靛染印技术也不错,很多人寻访而来,每年光靠绘花染布,能有3万多元的收入。 有人绘花,也就有人买绘花染布,本地人绘制花朵图案销售的市场悄然形成,靠手工艺开拓天地。 村子蜿蜒的山路一直从山顶延伸到谷底。寨子分布在窝凼里,木楼贴着山坡而建,蓝靛染的布像是巨大的链条躺在田坝间。王花在木楼上展示她的染布,几种织布的粗细均匀不一,染的深浅时间长短不一,布的价格也不一样。 王花在村里持续制作手艺产品出售已有七八年时间,每年她都能卖出去十多件传统苗族服装。服装售价从开始每件1000多元,增加到每件2000多元,加上自己在家里做手工织布,她家每年的收入达到三四万元。在家里做手工,比打工轻松,常常为了赶工起早贪黑,她也不觉得累。 “能在家里自己给自己打工,好高兴呀!”王花说,她再也不出去打工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去打工回来,不做手工服装,就找她买,然后再卖出去,实际上成了经纪人。传统手工的本地市场越来越大,那些打工仔不做传统服饰,回来后就找本地人做;村里人采购用于结婚、葬礼、走亲戚的物品,都会找王花。 传承技艺见证发展 张国芬给女儿绘制的花朵,盛开在女儿的衣服上。女儿的头上扎着两个揪揪,着短裙,身体挺直,手中高举一朵花,走向灿烂的花丛。这就是村里女人的诗意生活,每朵花里都是暖意。 绘花者传递的画意情事,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妈妈和女儿之间的传承关系;于一个寨子来说,是年长绘花者和年轻绘花者之间的关系。绘花者先天的文化纽带和传承关系,让“锦绣计划”和她们同建构起一个梦想:促进贵州传统民族手工业发展,弘扬少数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促进少数民族绣女在家就业,改善老人空巢、儿童留守的乡村现状。 杨春花用资助资金买线、卖布,绣花,做服装,最近几个月卖了3件刺绣衣服,眼下,她正赶制几件衣服呢。 “家里有99岁的老人,我每天赶来上班画蜡染,晚上要赶回去给老人做饭。”能在村里工作,她可以照顾家庭,做自己喜欢的手工技艺,见证着家乡的发展。 锦绣计划培训,让苗族妇女增强传统技艺的运用能力。在贵定县东山苗寨,记者走访“锦绣计划”培训的受益者。 罗启香是受训的手工艺人,如今她还在种麻、纺纱、织布。种麻仅一方小地,每年生产的麻只能做几条麻布百褶裙,更多的是她到市场上采购棉纱,与麻混纺成质感和吊坠感极强的布料,然后再在布料上绘制花朵图案,点蜡,染花,采蓝,显蓝,褶皱,缝制,最后制成一条蓝花百褶裙,样式质朴,做工精细。 贵定小花苗的布料染色配有其他植物,使蓝靛的配色更加丰富,染出来的色彩纯洁透亮。罗启香做的裙子,部分卖给打工回村的年轻女子,每年还给家人做三五条裙子穿。有时候来参观的人想买,她都舍不得卖。“本地人就很喜欢传统手工麻布裙,被看成是好裙子。”罗启香说。 “我们在努力发展旅游,想在村里建一个体验中心,做旧瓷砖房民居,扶持做文化旅游产业。”贵定县宝山社区主任袁菲说,她们很看重社区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手工产业发展是与旅游互动发展的最佳方式,村子里的老房子,部分改造留存,用来做精致的家庭手工作坊,做具有深度的价值游和情感游。 一个小而美的具有精细发展哲学的村庄,建构自我的文化自觉和主体性认同。外界推动与内部参与,民族手工艺发展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开始出现美丽景象。 相关链接 我省出台《意见》助推民间手工产业发展 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目的是推动我省民族民间特色手工产业与妇女事业同步发展。 为推进锦绣计划,我省将拓展、提升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功能和影响力;优先发展民族刺绣、蜡染和民族服装服饰业;鼓励实施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展上下游产业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链条。 《意见》提出,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协会+农户”、“能人+基地+农户”等模式,引导妇女手工产业从分散生产转向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壮大以“草根”合作社或经纪人为定点的乡、村、寨特色手工产品集中加工点、经营户、采购户。发挥能工巧匠带头引领作用,促进妇女手工产业整村、整寨、整乡推进,集中连片进入市场。将着力培养知识型、艺术型、技能型“绣娘”骨干群体,培养一批省级、国家级大师。省商务厅、省中小企业局今后每年组织“绣娘”参加各类国际展会不少于两次。 按《意见》要求,我省将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承接政府培训项目等,加大妇女特色手工技能培训力度。支持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盟,将锦绣计划与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制造业相结合,创新研发文化品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产值大的特色手工产品。同时在商标注册、地理标志申请和运用、品牌培育、著作权登记、电子商务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妇女特色手工业的扶持。 30万绣娘受益 为实施好“锦绣计划”这一2015年贵州省政府十件实事项目,省妇联通过召开省锦绣计划联席制度会议,制定《2015民生实事项目任务推进计划表》,将“实施锦绣计划,培训绣娘1万人”目标分解到省锦绣计划联席制度的省人社厅、省扶贫办、省中小企业局、省民宗委等相关成员单位。 省扶贫办联合省妇联下发《关于联合开展“‘1户1人’计划·‘三女’培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启动2015年扶贫系统“锦绣计划”培训,同期下达“锦绣女”培训项目资金计划400万元并分配至各县,各县市开始部署实施。省人社厅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度职业培训工作的通知》,启动2015全省职业能力建设“锦绣计划”培训项目,将所承担培训任务分解到各市州。省中小企业局、省民宗委也于年初将锦绣计划培训任务与单位年度工作进行了安排。各部门认真落实目标任务,截止前三个季度,为完成此项目标任务,累计共投入资金1094万元,培训绣娘10756人。 除落实绣娘培训任务外,省锦绣计划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结合工作职能和实际,通过手工企业技术改造,建设销售平台建设、参与国内外展会、开展“互联网+”行动等等,支持妇女手工企业的发展,大力推动了锦绣计划的实施,预计到年底全省妇女特色手工产业产值达到15亿元,从事特色手工产业的妇女达到30万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