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鄂伦春人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3:11:10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 刘晓春 参加讨论
001俄罗斯的鄂伦春人-祭祀活动 002俄罗斯的鄂伦春人-舞蹈 003俄罗斯的鄂伦春人-萨满舞 004俄罗斯的鄂伦春人-婴儿摇篮 005俄罗斯的鄂伦春人-猎物 006俄罗斯的鄂伦春人-狩猎 007俄罗斯的鄂伦春人-儿童服饰 008俄罗斯的鄂伦春人-使鹿鄂伦春人 009俄罗斯的鄂伦春人-祭祀火神 “鄂伦春”一词,是其他民族给通古斯人取的名字,早在17世纪的时候,就已经广为人知。一些学者认为,该词来源于“鄂伦”(орон),译作“鹿”;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该词来自阿尔巴津(即雅克萨)地区的“鄂罗”(Оро),属于地名。目前,对这个问题的分歧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在私人谈话中,我尊敬的白英先生(译者注:中国民族博物馆画家)说他支持第一种假说,而大部分研究者也坚持第一种观点。北方通古斯人被满族人、汉族人、蒙古人、俄罗斯人统称为“鄂伦春人”,他们自己也这样称呼自己。 19世纪,鄂伦春人占据了沿阿穆尔河(译者注:中国称“黑龙江”)上游左右两岸的广阔地域。北至斯塔诺夫山脉(译者注:中国称“外兴安岭”),西至阿马扎尔河上游,东至阿穆尔河左边支流奥尔多伊河。在阿穆尔河右岸,鄂伦春人占据了从石勒喀河与额尔古纳河汇合处到阿尔巴济哈河(奥穆里河)的广大地域。史料显示,19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通吉尔河和奥列克玛河沿岸也有鄂伦春人居住。沙俄在与中国签订《瑷珲条约》(1858年)和《北京条约》(1860年)之前,居住在阿穆尔河流域的鄂伦春人都是大清帝国的臣民,被列为“漂泊的异族人”,缴纳毛皮贡税。 С. К. 帕特卡诺夫写道:阿穆尔州西部、外贝加尔州和雅库茨克州与阿穆尔州交界地区的“真正的通古斯人”,被称为鄂伦春人 。据1897年人口普查统计,阿穆尔州有677名鄂伦春人,外贝加尔州有952名鄂伦春人。阿穆尔州和外贝加尔州的鄂伦春人总数为1629人。其中6.1%已定居,其余则从事打猎、养鹿和捕鱼。当时,92.9%的鄂伦春人讲母语 。遗憾的是,现在在俄罗斯看到的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目前,只有老年人才熟知母语,中年人只能听懂母语,但不会说,而大部分孩子则几乎完全不通晓自己的母语。 至于游牧于外兴安岭以北勒拿河畔的鄂伦春人与生活在阿穆尔河沿岸地区的鄂伦春人之间,著名远东民族学研究者Л. В. 什连科在1833年认为,他们在语言和风俗上,已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在鄂伦春人的生产活动中,先行的旅行者认为带猎狗狩猎是其生存的必需条件,猎狗给他们提供食物,满足其他生活需要。旅行者们还谈到了一种家畜——鹿,可供他们骑行,帮助他们运送货物。同时他们强调,俄罗斯外兴安岭的通古斯人把鹿作为骑行和运送货物的工具;而中国的毕拉尔人和玛涅格人,则用马狩猎。第一类是使鹿通古斯,第二类是使马通古斯。 因此,19世纪鄂伦春人就已经划分为使鹿通古斯和使马通古斯。而在阿穆尔河两岸林木茂密的河岸山坡和额尔古纳河,以及农尼河的上游谷地,猎人们骑着小马在兴安坡地上来回行走,过着迁徙生活,其中有一些人跟达斡尔人一样,从事贸易、耕作和畜牧业,过着定居生活。 19世纪80年代,官方对生活在阿穆尔地区的鄂伦春人进行了人口普查。普查发现鄂伦春人主要有以下部族:坎德吉部,我认为这里指的是金德吉部,他的后裔至今仍居住在阿穆尔州,还有尼卡吉部(或肖洛贡部)、布尔多特部、尼纳干部、波牙吉部,总人口946人(男474人,女472人) 。 1900年,阿穆尔州的鄂伦春人口总数为460人(男218人,女242人) 。 从1930年开始,居住在阿穆尔州、外贝加尔边疆区和布里亚特地区的鄂伦春族群,被官方划归埃文基族,但把他们同化为埃文基人的过程比较困难,至今尚未完成。尽管有政府命令,但在20世纪中叶以前,很多埃文基人的身份证上“民族”一栏仍然写着“鄂伦春”。现在,根据2002年人口普查数据,外贝加尔边疆区只有5名鄂伦春人(讲埃文基语),布里亚特3人,阿穆尔州3人 。 因此,中俄两国边界发生变化之后,俄罗斯的鄂伦春人成为埃文基人的一部分,开始被称作“埃文基人”;而在中国他们被划为“鄂伦春”这样一个单独的民族。俄罗斯的埃文基(鄂伦春人)继续以养鹿和狩猎为生,而中国的鄂伦春人则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据此,这里应当强调的是,就整体而论,鄂伦春民族的发展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研究价值。所以,我建议尊敬的与会人员能够启动专门的历史、民族学研究。总而言之,我认为这属于埃文基人的族源历史。尽管最近几十年里,俄罗斯学术界有一些研究这方面问题的著作问世,但是研究成果分歧很大,有些观点还需要进一步审视。一些学者还发表了关于养鹿业方面的研究成果,涉及到的问题非常有趣。著名埃文基学者Г. М. 瓦西里耶维奇认为,正是鄂伦春人首先驯服了鹿,随后埃文基人才效仿他们。因此他认为阿穆尔河沿岸地区是埃文基养鹿业的兴起之地,同时也是通古斯驯鹿文化兴起之地。 说到鄂伦春人,不能不说说这些通古斯部落:玛涅格人和毕拉尔人。他们与鄂伦春人居住在相同的地方,阿穆尔河及其支流上下游地区,与鄂伦春人和埃文基人都有直接的关系,是阿穆尔河地区通古斯居民的基础成分。 17世纪中期,俄罗斯人第一次认识了通古斯部落玛涅格人,与阿穆尔河地区的鄂伦春人不同,他们认为自己是中国的臣民。П. П. 希姆克维奇提到6种生活在俄罗斯的玛涅格人:玛尼亚吉人、莫拉呼尔人、古拉吉尔人、莫科吉人、杜宁吉人和奥伊拉吉人,他们的总人数约1500人。他们以养马、狩猎和捕鱼为生。他们与俄罗斯人的关系是复杂的。中国—满洲对玛涅格人的影响,使得19世纪前大部分玛涅格人接受了中国国籍。但不是所有玛涅格人都跨过了国界,小部分玛涅格人仍然留在了俄罗斯的土地上。在科学考察过程中,我和Г. И. 瓦尔拉莫娃在阿穆尔州结雅河地区找到了2个玛涅格人:葛尔玛根诺娃 М. Д.和她成年的儿子,他们与埃文基人一起居住在原始森林里,由于害怕遭到镇压,几乎不走出森林。在他们的老式身份证上还写着“玛涅格”。之后我们在奥夫相卡村跟她的妹妹聊了一会儿,她还懂得一些自己的母语,她的身份证上已经写成了“埃文基”。 17世纪,毕拉尔人居住在阿穆尔河上游沿岸地区和布列亚河、谢列姆贾河和谢弗里河流域,他们从这里逐渐往南迁移。他们有两个部族:莫科吉人和魏拉吉人,总人数为1200人。定居的毕拉尔人以农耕和畜牧业(养马)为生。1887年俄罗斯人口普查时却没有提到他们。 我认为,尽管民族过程复杂,但我们与中国的鄂伦春族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我想表达一下自己的意愿: 首先,希望我们(译者注:“我们”指中俄通古斯民族)之间能够建立经常的联系;其次,建议开展俄罗斯埃文基—鄂伦春人与中国鄂伦春语言方面的比较研究。语言是民族性的特征之一,因此,如果我们想作为一个民族而生存下来,就应该尽一切可能,把母语传授给我们的子孙。除了研究,还可以发表相关的文章,介绍口头民间创作成果,比如我们的伊玛堪、摩苏昆和“乌尔古”(译者注:用鄂伦春语说故事);第三,组织实用装饰艺术方面的作品展览交流活动;第四,组织出版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纪念册。在这方面白英先生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收集了很多俄罗斯埃文基人物质传统文化样品。我帮他们做过很多工作,如果还需要我的帮助,我时刻准备着。 译者按:2014年6月17日,以“文化•生态•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中俄通古斯民族文化交流座谈会,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召开。俄罗斯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主任研究员、语言文学副博士Н. Я. 布拉托娃女士,在大会上作了主题发言。本文主要根据作者提交的会议论文翻译整理。中国学界认为,鄂伦春族不属于跨界民族。《俄罗斯的鄂伦春人》一文,则为中国学者研究鄂伦春族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文化战争”中非裔美国人的立场与分化
- 下一篇:联合国谴责“伊斯兰国”侵犯人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