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裂变,孰之过?(国际视野·大视角·聚焦中东政治版图(上))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2:11:44 人民日报 毕健康 参加讨论
2014年8月23日,利比亚的黎波里,米苏拉塔武装据点遭到空袭,升起黑烟。 1917年3月,当第一次大战行将结束时,英国军队开进了巴格达。根据《塞克斯—皮科协定》,该地区落入英国人手里。 1975年1月10日,以色列警察在加沙巡逻。 1982年8月25日,第五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军队入侵黎巴嫩。 中东地区多种文明在此相互碰撞,多股内部和外部力量在此相互激荡。近代以来,曾盛极一时的奥斯曼帝国国运衰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隆隆炮声中土崩瓦解,西方殖民列强“人造”中东政治版图,埋下了大量冲突和战争的基因,开启了一个世纪之久的中东政治版图裂变进程 历史回溯:西方“人造”中东 当今中东的多数国家,原本是奥斯曼帝国的统治疆域或属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斯曼帝国加入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阵营作战,为帝国敲响了丧钟。一战战败,帝国丧失了除安纳托里亚本土的广袤疆土。 在西方瓜分奥斯曼帝国、扼杀正在孕育中的统一和独立的阿拉伯国家过程中,英国东方问题专家马克·塞克斯作为保守党政客,担任过各种高级职务,深得英国陆军大臣基钦纳信任,对英国的中东政策影响甚巨。塞克斯与其同伙恢复了希腊人和罗马人为中东地区取的地名,如叙利亚、巴勒斯坦、伊拉克和美索不达米亚等。 1916年3月,塞克斯受命与法国原驻贝鲁特总领事、俄国代表秘密商讨瓜分奥斯曼帝国西亚疆土的方案,炮制了臭名昭著的《塞克斯—皮科协定》。俄国分得了垂涎已久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地区、埃尔祖鲁姆、特拉布松、凡城、比特里斯等省和库尔德斯坦。法国获得了西叙利亚、黎巴嫩、基里基亚和南安纳托利亚。英国则被许以包括巴格达和巴士拉的中、南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的海法和阿卡。 英国无情地践踏了与麦加的统治者谢里夫·侯赛因达成的《麦克马洪—侯赛因协定》,把侯赛因策划和正在实施的在西亚阿拉伯地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的计划,扼杀在摇篮之中。英国的委任统治地巴勒斯坦和两河流域,后来演变为伊拉克、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法国瓜分的地盘,二战后独立为叙利亚和黎巴嫩。在阿拉伯半岛,沙特阿拉伯王国1932年正式建国。 在奥斯曼帝国治下貌合神离的阿拉伯世界,因遭受西方殖民侵略的冲击而发生重大裂变:以色列兴起于巴勒斯坦,奥斯曼帝国“大缩水”,1923年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土耳其,阿拉伯世界裂变为许多国家。在欧洲殖民列强的统治下,尤其是在阿拉伯国家独立与划界过程中,欧洲列强制造了大量极为棘手的边界、民族、宗教和教派纷争。这是中东战争不断、冲突不绝的根本原因。 动因探析:民族与宗教矛盾 阿以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在阿拉伯人看来,以色列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安插在伊斯兰教圣地的一颗钉子,是阿拉伯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痛。阿拉伯人对于以色列存在的现实难以接受。以色列宣布建国之日——1948年5月14日,也就是巴勒斯坦战争爆发之时,阿拉伯人决心拔掉喉咙里的这根刺,由此开启了长期的阿以冲突历史进程。数次中东战争加深了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仇恨,对双方都造成了巨大损失。埃及作为综合国力最强和最重要的阿拉伯国家,在前四次中东战争中,都作为参战国与以色列进行殊死搏斗,投入的兵力最多,付出的代价极为惨重。埃及总统阿卜杜·纳赛尔在经历了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的惨败后,认识到与以色列的战争没有出路,解决中东问题的牌握在美国人的手里。1970年安瓦尔·萨达特执掌埃及政权,决心调整国家大战略,以战促和,收回沦陷的国土西奈半岛,开创中东和平进程,分享和平红利,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萨达特开创中东和平进程,却在埃及国内遭到激烈反对,于1981年命丧伊斯兰极端分子枪口。整个阿拉伯世界也因对和平进程的看法不同而一分为二,即支持埃及与以色列启动和平进程的苏丹、阿曼和索马里,和反对中东和平进程的“抵抗阵营”。20世纪后半叶的几十年间,阿以战争成为中东动荡的主要场景,更是加剧阿拉伯世界分裂的主要动因。以色列的建国,改写了中东政治版图与民族、宗教版图,阿以冲突又是美国和苏联在中东争夺霸权的前沿阵地,是中东问题的核心。 库尔德问题是中东民族问题的另一个缩影。库尔德人是仅次于阿拉伯民族、土耳其民族和波斯民族的中东第四大民族,分布于今天的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交界的广袤地域。库尔德民族虽然历史久远,大约形成于波斯萨珊王朝(公元224年—651年)时期,但从未形成统一的行政区划,更没有建立过自己的国家。“库尔德斯坦”本质上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并没有十分确切的地理范围。19世纪以来,库尔德民族主义运动兴起,西方在一战结束后炮制了《色佛尔条约》,包含库尔德人自治的条款,但在当时条件下极难付诸实施,即便实施,所谓的库尔德斯坦也只能是西方统治下的殖民地,而非库尔德民族运动领导人所向往的民族独立国家。在一战后逐渐由西方“人造的”中东政治版图中,库尔德人一族多国,跨境而居。 土耳其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决心把土耳其构建为单一民族国家,把境内的库尔德人视为土耳其人,而非一个少数民族,库尔德人的民族权利遭到漠视,从而导致了他们的反抗斗争。库尔德人的斗争具有民族性和跨国性,最终在海湾战争后,尤其是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形成强大的能量,成为牵动相关国家神经和中东政治版图变化的一大动因。 伊斯兰教什叶派与逊尼派问题,涉及两大教派的历史恩怨、教义教法分歧,又与波斯人与阿拉伯人争夺海湾和中东主导权密切相关。围绕先知穆罕默德的继承权问题,伊斯兰教产生了逊尼派和什叶派。及至近代,伊朗成为最大的什叶派国家,多数阿拉伯国家则是逊尼派国家。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海湾阿拉伯国家特别是沙特阿拉伯东部,聚居着什叶派穆斯林。伊拉克的什叶派穆斯林人口超过逊尼派穆斯林。鲁霍拉·霍梅尼领导的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后,高呼“既不要东方,也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通过什叶派教徒输出革命,引起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的恐慌,从现实政治的层面加剧了中东逊尼派国家与什叶派大国伊朗的冲突。历史上,什叶派的波斯与逊尼派的奥斯曼帝国多次发生大规模战争,而霍梅尼的“输出革命”政策再次把教派之争提升到现实政治层面。近年来,伊朗趁伊拉克内乱衰弱,向西挺进,构建起所谓的“什叶派新月弧”。西方有所谓逊尼派与什叶派之争取代阿以冲突、成为中东核心问题的说法,属夸大之辞,背后不乏西方在中东挑唆和加剧伊斯兰教世界内部教派纷争之心。 关键因素:大国的干预 二战以来,大国在中东的角逐是影响中东局势、中东政治版图变化的关键因素。 中东既是石油、天然气的富集地,又是沟通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道,还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起源地,在地缘政治、战略地位和宗教版图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东先后成就了埃及法老王朝、波斯帝国、倭马亚帝国(“白衣大食”)、阿拔斯帝国(“黑衣大食”)、奥斯曼帝国的丰功伟业,又是域外帝国如罗马帝国兵锋直指的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葬送世界大帝国的坟茔。美苏冷战期间,中东成为美苏争霸的“热土”。美国在中东缔结各种军事同盟协定,建立军事同盟,从侧翼包围和遏制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苏联则大举南下,向中东渗透和推进,突破西方的包围,扩大自己的力量。向西,苏联海军游弋地中海,西出大西洋。向南,通过苏伊士运河,进抵波斯湾,兵锋指向印度洋。美苏在中东的争霸,加剧了中东的动荡,使阿拉伯世界的分裂更加严重。正是由于美国全面支持以色列,苏联声援阿拉伯国家,阿以战争变成代理人战争,难分轩轾,久战不决,终成“绝症”。 苏联入侵阿富汗,是域外大国粗暴干涉中东国家内政,直接威胁中东政治版图的典型事例。1979年12月,苏联军队以泰山压顶之势,大举入侵阿富汗。其地缘政治和战略意图十分明显,即挥师南下,打通通往印度洋的战略通道。然而,这个地处内陆的贫瘠山国,给苏联带来沉重的打击。同时,正是在阿富汗抵抗苏联的入侵中,美国大力支持抵抗苏军入侵的伊斯兰极端组织,阿富汗战场成为滋养伊斯兰极端组织的肥沃土壤。“基地”组织在美国的扶植下发展壮大,2001年发动“9·11”事件,袭击美国本土。 冷战结束后,中东一夜之间似乎成了一超独大的美国的自留地。萨达姆入侵和吞并科威特,再次激起了阿拉伯世界的分裂。美国与其西方盟国一道,1991年发动海湾战争“解放”科威特,不久启动和主导马德里和平进程,确立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基本原则,试图解决长达40多年的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冲突,在中东跳起了独舞。美国2001年在阿富汗用兵,很快推翻庇护“基地”组织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随后,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生擒并绞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一时间春风得意。在地缘政治和军事战略上,美国意在控制阿富汗和伊拉克,从东西两翼夹击和围堵伊朗。政治上,推出“大中东民主计划”,妄图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和民主理念,再造新中东。 然而,美国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伊拉克战争一打就是10年,阿富汗的战火仍在燃烧。这两场战争消耗了美国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在美国国内激发强烈的政治反弹和政治争议,与当年的越南战争可以相提并论。在国际上,美国以反恐为名,动辄出兵推翻一个又一个主权国家的合法政权,粗暴干涉他国内政,失道寡助。美国在中东穷兵黩武,深陷泥沼,其霸权主义行径与大棒政策,引起一些国家的强烈反感和高度警惕。美国多次入侵中东阿拉伯国家,过度偏袒以色列,终于埋下祸根,引火烧身,“基地”等伊斯兰极端组织在战争、动乱和中东北非近年的乱局中乘势崛起。伊朗利用千载难逢的机遇,扶植什叶派势力。于是,美国亲手释放的“负能量”,即宗教与教派、民族争端和伊斯兰极端组织形成强大的合流,直接威胁中东政治版图现状,多个中东国家面临瓜分豆剖的现实危险。 中东版图的破碎,孰之过耶?答案再清楚不过。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 本版图片均来自人民视觉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万物共生 哈勒尔古城
- 下一篇:南非民族和解的经验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