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语言文字 >

仡佬族口碑古籍搜集整理刻不容缓


    仡佬族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之一,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仡佬族总人口为550746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省外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四川等省。国外仅越南境内有1000多人。从地理位置上看,仡佬族以贵州为中心,呈东北向西南倾斜的带状分布,与汉、苗、布依、彝、土家等民族杂居,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点状分布特点。
    仡佬语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未定。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普遍使用汉文,汉语是仡佬族进行交际的主要工具。不少仡佬族人还会讲苗语、彝语或布依语等,有的甚至一人兼通几种语言。仡佬语有稿(黔中方言)、阿欧(黔西方言)、哈给(黔中北方言)、多罗(黔西南方言)四个方言。由于仡佬族居住分散,彼此联系较少,方言差别较大,语言消亡得较快。目前仡佬族中只有极少数人还会说仡佬语,估计会说仡佬语的人已不到两千人。由于仡佬族口碑古籍都是由仡佬语言来传承的,仡佬语言的消亡,对仡佬族口碑古籍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因此,抢救仡佬族口碑古籍已刻不容缓!
    仡佬族口碑古籍面临的困境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非物质文化之一,也是历史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要想全面调查、收集、整理、研究仡佬族的口碑古籍,并以此为契机和主线,深入研讨仡佬族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建立仡佬族口碑古籍资料库,不啻是给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但是,仡佬族语言的快速消亡,熟练掌握仡佬族语言人口的高龄化,以及仡佬族口碑古籍抢救工作的杯水车薪,却是我们面临的困境。
    困境之一:熟练掌握仡佬族语言人群呈高龄化趋势,数量稀少。
    我们知道,每一种语言的传承和使用,它的生存能力,都有其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内在的因素包括使用语言人群的数量、使用频率、社会心理、家庭关系、掌握语言的熟练程度等;外在的因素则包括社会交往的需要、政府的语言政策等。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对一种语言的兴衰有重要的影响。
    仡佬族语言除黔西南方言目前尚在一些地区(如六枝特区的居都村)全民操持,在社会上通行外,其他三个方言仅有少数高龄人口掌握,退出了社交场合。
    从黔西方言分析。仡佬语黔西方言分为两个土语,即大方(现属百里杜鹃管理区)普底土语、镇宁比工土语。大方普底土语原来主要流行于百里杜鹃管理区普底乡红丰村及大方县的一些乡镇、黔西县的沙井民族乡、清镇市新店镇的王庄、卫城镇的凤凰村等。比工土语主要流行于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丁旗镇比工村及大坡村茅草寨等地。就我们掌握的情况而言,黔西县、清镇市的仡佬语已经消失,百里杜鹃管理区普底仅有20余人熟练掌握。故我们以镇宁比工为个案进行分析。
    比工村位于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丁旗镇西北部,是全县较为边远的山区村寨之一,地处镇宁、六枝交界之处,是一个布依族、苗族、汉族、仡佬族杂居的村寨。比工村有5个村民组,186户,817人,其中仡佬族有56户,290人(笔者2012年5月调查),主要居住在比工村的第四、第五村民组。在56户仡佬族家庭中,有仡佬族261人,汉族24人,布依族3人,彝族1人,苗族1人,这些其他民族成员,都是女性,是仡佬族家庭娶进来的媳妇。
    比工仡佬族较早地接受汉文化,普遍使用汉语,而使本民族语言的使用受到弱化。目前村子时能使用仡佬语的人数不多。①全村仡佬族261人,能熟练使用仡佬语的仅19人,占仡佬族人口的7.28%,能一般使用仡佬语的44人,占仡佬族人口的16.86%,而不懂仡佬语即已丢失母语的仡佬族人口为198人,占仡佬族人口的75.86%,即总人口中的四分之三已不能使用母语。能够熟练掌握仡佬语的人员中,最年轻的已有52岁,最年长者则82岁了。如果按25年为一代人计算,只要再过一代人,比工村的仡佬语必将消失,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而不会讲仡佬语的人,年纪最大的是85岁,说明比工村丧失母语的情况是较早出现的。可以说在80年前,比工村就已出现仡佬语消失的现象!
    据保守估计,全省目前熟练掌握仡佬语黔西方言的人,约有50人,两个土语区的情况差不多。可以说,黔西方言应该是仡佬语四大方言中最有可能首先消失的。
    从黔中北方言分析。据前辈学者调查研究,黔中北方言分为第一土语和第二土语。第一土语分布地跨黔、桂两省,呈东北~西南条状分布,即从安顺到广西的隆林;第二土语主要分布在仁怀、遵义的一些村寨;黔中北方言是分布面积最广的一个方言,人口也较多。但就目前调查的情况看,第二土语已经消失。我们以第一土语的关岭麻凹仡佬语为个案。 
    麻凹村位于关岭自治县新铺乡西北面,距乡政府驻地8公里,全村共4个自然寨7个村民组,248户,1169人(笔者2012年11月调查),主要居住有汉族、仡佬族、布依族、苗族、黎族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为859人,占总人口的73.48%。麻凹村仡佬族主要居住在第一、第二、第三村民组,我们入户调查了123户。在这123户仡佬族家庭中,共有人口487人,其中仡佬族449人,占仡佬族家庭总人口的92.20%。在仡佬族449人中,熟练掌握仡佬语的有255人,占全村仡佬族总人口的56.79%。其中男174人,占熟练掌握仡佬语人数的68.24%,女81人,占31.76%,熟练掌握仡佬语的女性比男性少一半以上,据调查是因为麻凹村仡佬族妇女外嫁的较多,一些熟练掌握仡佬语的妇女出嫁了,造成了熟练掌握仡佬语妇女在人数上的减少。而熟练掌握仡佬语的女性,外面嫁进来的只有6人,其余的75人都是麻凹村本地出生的。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未能对这嫁进来的6人进行专门考察,不知道她们是原来就熟练掌握仡佬语,还是嫁到麻凹之后逐渐掌握。
    麻凹村熟练掌握仡佬语的人,80岁以上的有5人,70至79岁的有13人,60至69岁的有21人,50至59岁的有35人,40至49岁的有66人,30至39岁的有52人,20至29岁的有32人,10至19岁的有24人,10岁以下有7人。40岁以上熟练掌握仡佬语的人数为140人,全村熟练掌握仡佬语的人员平均年龄为41.13岁,应该说再过一代人以后,麻凹村熟练掌握仡佬语的人将减少一半以上。比较而言,黔中北方言比黔西方言的情况要好些,但仡佬语消亡的速度仍然值得重视。
    从黔中方言分析。黔中方言分三个土语区。即平坝大狗场土语,普定新寨土语,织金熊寨土语。据调查织金熊寨土语已经消失,平坝大狗场土语尚在使用,使用人口在200人上下。我们以普定新寨土语为个案。
    新寨属安顺市普定县白岩镇双坑村,据我们2009年12月调查,全寨有69户,278人,其中仡佬族238人,占总人口的85.61%,熟练掌握仡佬语的20人,仅占仡佬族总人口的8.40%,仡佬语在社会上已不通行。这种状况是十分令人担忧的。毕竟,新寨曾作为仡佬语黔中方言一个土语的代表语点,不论是语言特点,还是民众掌握本族语言的数量,都曾具有代表性的。不仅如此,在新寨熟练掌握仡佬语的人群中,年龄最小者已52岁,最大者81岁,平均年龄66.9岁。据200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提要》数据,全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3.33岁,贵州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7.57岁,比全国低5.76岁。按照这个人口平均寿命估计,要不了一年,新寨点熟练掌握仡佬语的人数将消失。就是乐观地估计,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抢救措施,在20年之内,新寨仡佬语必将消失,这不是危言耸听。
    从熟练掌握仡佬语的总人数上看,黔中北方言和黔中方言将在黔西方言之后,退出历史舞台。而黔西南方言虽在六枝居都村还在全民通行,但语言的“孤岛”现象日益明显,在居都大寨的周边几个仡佬族村寨,如坡头、丫口、岭岗、旧寨、松林(居都在这几个寨子的中间),都已出现仡佬族不会讲仡佬语的现象,居都仡佬语被蚕食应是迟早的事。
    掌握仡佬族语言的已离世,仡佬族语言已消失,仡佬族的口碑古籍还存在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困境之二:仡佬族口碑古籍抢救工作的杯水车薪。
    一是表现在目前出版的仡佬族口碑古籍屈指可数。仅有《仡佬族古歌》、《叙根由》等几本。还有一些已整理的歌本散失在民间。因此,有必要开展一次普查活动,把这些珍贵的资料收集整理,择优出版或入库。
    二是口碑古籍收集整理工作十分欠缺、薄弱。在我们的调查中,许多仡佬族老人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都十分熟悉,但却从来没有人对他们进行过调查访问,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如我们的调查对象之一潘其武先生,已76岁了,是比工一带祭山、吃新的主祭人。据他介绍,他所掌握的祭山节、吃新节祭词,从来没有人收集调查过,而且这些念词都比较长。他认为按我们合作记音时的工作进度,要把祭山词、吃新词全部记录下来,起码要1个月以上的时间,如果加上翻译整理,时间会更长。因此我们建议应该列出专门的时间和经费,请潘先生到贵阳或镇宁进行专门的调查收集,努力发掘在他个人身上的民族文化。还有像六枝居都的李发胜老人,从十多岁起一直是居都上寨的主祭人,他对吃新节、祭山节习俗及唱词非常熟悉,虽然在“十年动乱”期间受到非人的折磨,一度消沉,但近年来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活力,已愿意重新出山主持吃新节、祭山节活动。在2008年我们调查的时候,他愿意提供自己掌握的有关吃新节、祭山节的各种情况,但因为经费的关系,我们一直没有对他进行访谈,收集有关的口碑古籍,遗憾的是,3年过后,老人去世了,在他身上蕴藏的丰富的民族文化财富也随之消失了。这是十分可惜的,我们希望这样的事情尽量不要发生。
    仡佬族口碑古籍收集整理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操持仡佬语的人数已不多,且在社会中也不太通行,显然,仡佬族口碑古籍的收集整理与苗、布依、侗等其他有一定的区别,尤其在时间和经费上必须有所侧重,甚至是优先考虑,免得出现经费时间有了,却没有调查对象的尴尬局面。具体的收集整理方法应该是:
    第一,录音和语言记录。首先请一位通晓本民族口碑古籍的老人,以正常的语速把口碑古籍叙述一遍,录音下来。接着以重放的方式,逐字逐句用国际音标记录下来。之后,再邀请几位熟练掌握本民族语言又有一定汉文化基础的仡佬族同胞,对已记录下来的口碑古籍逐字逐句进行翻译,力争忠实原意,保持口碑古籍的原貌,不要留下些许的遗憾。而这些录音、文字甚至音像资料,都可以录入电脑,作为贵州民族古籍数据库的基础素材。
    第二,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开展文化生态调查。既可以通过一家一户的调查方式,对全村每个家庭的成员,逐一记录他们的民族、年龄、原住地、婚姻构成、文化程度、对仡佬族语言的掌握程度、掌握何种仡佬族技艺和文化、对其他民族语言的掌握状况等,以期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对口碑古籍的文化生态进行评估。也可以从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去记录他们的语言词汇、句子、故事、歌谣、谚语以及衣着、饮食、节日习俗文化等,尽最大可能为后人及研究者留下相对丰富的语言和民族学、人类学资料,为口碑古籍的研究提供更多的佐证和材料。
    第三,以贵州省为主,在几个仡佬族聚居地区,全面系统地调查收集仡佬族口碑古籍资料,尽可能做到全面深入,为后人的研究积累更多的原始材料,并建立调查村寨、调查对象档案。除现场录音、记音外,利用摄像、拍照等现代科技手段,全方位保全信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对周边省份甚至国外的仡佬族进行调查,掌握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产业群落中仡佬族语言及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变化,使仡佬族的口碑古籍整理与研究更加全面。
    第四,理论提升。在全方位调查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以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为指针,运用语言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古籍整理等学科理论与方法,实事求是地收集、整理、研究仡佬族的口碑古籍及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在口碑古籍的调查、收集、整理、研究中,通过语言现象,特别是词汇的研究,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探讨仡佬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仡佬族的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努力做到有论有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语言分为充满活力、有活力、有濒危迹象、已经走向濒危、已经濒危、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失去交际功能六个等次。仡佬语属于“已经濒危”,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弱势语言一旦消亡,语言中积存和蕴藏着的口碑古籍也将随之消失,到时候再想回过头来抢救、收集那些民族口碑古籍将成为一件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憾事。这既是使用该语言群体文化财富的损失,也是人类文化财富的损失。因此,我们不能袖手旁观!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