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语言文字 >

“双语教学”托起苗寨新希望


        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大省,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素质的必然选择。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过程中,除了专家指导、政府政策支持外,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教学一线的基层教师也必不可少。记者采访了大方县八堡乡新开苗寨双语教学点教师、政协大方县第九届委员李明珍。
    
    图为李明珍老师为学前班学生授课
        记者:开展双语教学,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人才能更多更好走出去的渠道之一,但是在数年前,你投身这项事业时,应该是硬件、软件都最困难的时期,是什么让你催生了办学想法,又是什么让您一直坚持、坚守这项教育事业到现在?
        李明珍:我是新开苗寨双语教学点的苗族教师,我只是一个拥有初中文凭的老师,要按现在的要求,学历无疑是低了点,但在当时,能念书到初中,已经是很难得的了。以前也没想过自己会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是多年前的一件事触动了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开苗寨的苗族同胞几乎不与外界接触,最主要的原因是语言不通,无法与外界交流;但越是闭塞,越不交流,语言就越是不通,新的东西没办法融进来,苗寨人也没法走出去,也就接受不了新的东西。
        “那时候,寨子里的很多人买东西不会算账。有外来人卖东西时,很多自己需要的东西无法用汉语表达出来,导致了卖东西的人听不懂,村民就只能用手指着自己需要的物品说 ‘那个、那个、我就要那个……’有时说了半天别人还是没搞懂。”回忆起当初的闭塞落后,此刻我的心情依然很沉重。
    作为当时少有的“知识分子”,我常常会陷入深深的沉思中:我们苗家人为什么这样穷?贫穷的根源到底在哪?多少个难眠之夜,这些问题像一根根鞭子,狠很抽着我的心。
        “是教育,我们苗家人贫穷的根源在于我们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我一定要为苗家人办一所学校。”再苦再难也要把学校办起来,我在心里暗暗地跟自己较劲着说。
        记者:当时的新开苗寨在经济上应该算是比较落后的,而且当时人们的思想也远不如现在这样开放,作为一个只有初中文凭的女性,要创办一所学校,压力应该不小,当时您是怎么做到的呢?
        李明珍:1991年,我和丈夫杨彪决定办学校时,自己的生活都是勉强只能够敷嘴,而办校需要的教室,课桌哪儿来则成了我们面临的第一件大事。
    当时我们借了一间民房做教室,房子有些漏,我们就上山割草补漏。没有课桌,我们就贷款买树子,再请人改成长长的板子,下面用石头垫着,就成了课桌。1991年的秋季学期,学校开始招生,看着寨子里终于有了苗家人自己的学校,看着课桌前的孩子,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当时的我空闲的时候还会幻想很多年以后,这些流着鼻涕的小孩长大成才的样子。
        记者:教育这条路,要出成绩是需要一个很漫长的时间的,在您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生涯中,有过什么困难?您有没有想过放弃呢?
        李明珍:当时唯一想的就是,不能让一个苗家孩子辍学。
        记得有一年临近开学,大部分学生陆陆续续来报道了,可仍然有一部分没来,大都是因为交不起学费。放学或者是周末不上课的时候,我和我的丈夫就一家一户地去做思想工作,对那些家庭条件实在困难的,学费就全免,对于一部分条件稍好一点的,就让他们先赊欠,等有钱了再给。通过这样不断的走访做思想工作,乡亲们又把孩子送回了学校。那时,学校最红火的时候有近200名学生。
        学生多了,学校不得不另外请了2名老师,每个学期1200元工资。每个学期除了教师工资,加上免费的、赊欠的,有时一个学期结束,一分钱都没有剩余的,甚至还有倒贴的时候。到每个学期要开学的时候,我们还要去辍学的学生家里,把孩子‘要’回来。过了这么多年,都已经记不清楚,这段艰难坚守的教书生涯里,究竟‘要’回了多少学生。这些年下来,最困难的时候,是早、中、晚餐都吃洋芋。虽说条件很艰苦,但这么多年下来,很自豪地的是我们没让一个苗家孩子辍学,李明珍说。
        记者:再艰难的日子都有过去的时候,学校办学的这些年里,取得了哪些成绩呢?
        李明珍:通过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新开教学点的教学成绩很快在新开片区,甚至全乡名列前茅,教学竞赛也多次获全乡第一。到1997年,六年级的升学考试还得了全乡第一。这样一来,乡亲们看到了真真实实的成绩,把孩子送来上学的也就更多了。
        1998年的时候,上级为了优化教育资源,撤销了新开苗寨教学点,当时就只能招收学前班。近年来,新开双语教学点得到了大方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也得到了大方县民宗局的支持。“大方县民宗局为我们送来了课桌,还为我和杨彪每年解决1.5万元的生活补贴。”李明珍开心地说。
        “最让人开心的是,23年来,新开苗寨出了13个大学生,全部都是我教出来的,寨子里有文化的人越来越多,好多出去打工的,找了钱回来办了养殖厂、刺绣厂。这样一来,寨子里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通过人们不断地走出去,再带回来新鲜的信息,让没有走出去的人们也通过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同时,看到自己办教育改变苗寨贫穷落后的愿望变成现实,我觉得我当初的选择是没有错的,我当初的坚守也是没白费。
        记者: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虽然现在全国的少数民族地区都在实行,但真正能出成绩的其实特别少,您在这个教学领域这么多年,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教学理念吗?
        李明珍:我认为,作为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和传播人,首先应该坚持“只要努力就会有成果”这个信念。虽然这个成果并不会像大家想的那么快就来,就如愚公移山,辈辈坚持,代代坚守,我们的语言一定可以世代保留并传承下去;不闭关自守自己,就一定能走出去,与世界接轨。
        其次,少数民族语言教学,一定要生动。小孩子是最坐不住的,况且我们的教学是两门语言的互动,这对小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如非双语教学的学校,学生光是学一门英语,在现在教学辅助器材那么先进的时代,对他们来说都是很困难的,就更不用说咱们相对偏远、落后的双语教学了。所以,老师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灵活多样性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最后,我认为提高双语教师的自身综合素养也很重要,对于不了解双语教学的人来说,双语教师就是一扇窗户,让不了解双语教学的人了解,感兴趣,甚至是帮助、让双语教学前行。只有双语老师自己能受到人们的尊敬,那么他所从事的事业才能受到人们的尊敬,他的学生才能有一个榜样模仿、学习,甚至是超越。如此,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事业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
        对于今后,我想说:我选择的道路,一辈子都不会改变,会坚持走下去。为了苗寨的孩子,我会一辈子教下去,直到教不动为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