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语言文字 >

贵州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路径选择管见


    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并且人们的一切语言交际活动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进行的。语言学界称这种语言交际环境为语境。语境既包括语言因素,如书面语言的上下文、口语中的前言后语等,也包括非语言因素,如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时代、交际对象以及社会、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7年出版的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的定义,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育系统,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在一个国家内,对少数民族学生用本民族语言和国家主体语言授课,使他们成为能运用两种语言的双语人才。这种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历史非常悠久。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母语+汉语的双语教育就属于这种类型。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少数民族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内容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形成的良好结合”。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省份。语言的多样性决定了贵州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贵州宝贵的人文资源。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重视,我省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取得较快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全省共有1370所小学的15余万名学生接受了双语言教育。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充分证明,贵州推行双语服务是成功的,是符合贵州实际的,深受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欢迎,对促进民族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发展民族经济、繁荣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交流的广泛,少数民族外出求学、工作、进城务工的增加,少数民族从总体上来讲通晓汉语的比例在逐渐提高,掌握英语等外语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的语境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而且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这种变化将会越来越大。如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保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言文字长期存在并和谐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既是有效的,也是有必要的。因此,必须将双语教育教学坚持下去,同时,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和努力越办越好,最终实现和谐语境。 
    一、提高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意义的认识 
    党和政府历来把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看着是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有关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使用的问题,在宪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中,都有明确的表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中也明确指出:鼓励偏远少数民族村寨小学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在国家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力度的情况下,学校理应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双语人才的责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中小学进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其目的不仅仅是通过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达到“民汉兼通”的语言文字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使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民族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和体现、推动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从而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感,进一步巩固各族人民群众的国家认同意识。而且,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到贵州一千多万少数民族人民群众语言文化权利的落实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问题。我们必须要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重新认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在国家和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同时,要树立大语言观。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不仅关系到语言族群每一个成员,同时也关系到民族地区工作和生活的各族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来认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意义,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开展工作和予以落实。 
    二、遵循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自身发展规律 
    语言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产物 ,是集文化、心理、生物、社会等因素为一体的复杂体系,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语言环境下,儿童出生以后接受的第一语言绝大多数是本民族的语言,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语言属于第二语言范畴。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当属第二语言教学,如果简单的沿用以母语为汉语的学生的教学模式,就会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比较差,因此,需要克服在生活、学习方面的语言障碍,遵循其学习规律和语言文字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语言文字作为一种交际媒介,它是一种工具。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时,首先要解决工具性问题,也就是它的实际运用能力问题。如水族的水书,近年来也进入了学校教学。而水书,它不是水族的日常交际工具,而是一种古老文字,体系独特,文本不能独立表达意义,而要依靠有师承关系的水书先生,据水书所载相关条目,结合口传内容做出解释才能具有意义,传统的使用场合也是特定的。因此,水书的本质和特殊性决定不论是任课教师还是学生只有遵循水书自身的发展规律,理性地认识、科学地分析水书文字环境现状和实际应用范畴,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才能够进而学习水书中所承载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其他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亦如此,恰当的做法是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确保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三、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双语师资队伍 
    师资是任何一种教育系统包括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系统中的关键因素,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要取得高质量,必须有合格、稳定的师资作保证。一个合格的双语任课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是具有能够满足教学的两种语言和文字能力的基本素质;二是具有能够满足教学的学科专业基本素质;三还应该懂得语言学、文字学知识,掌握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教师的素质问题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长期以来,我省双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较差,结构不合理,学科不配套,尤其是本民族教师的汉语文知识和汉语会话能力差,难以胜任教学工作,而且数量极少。如黔南州仅有布依文、苗文骨干各1名,而且都是55岁以上的双语师资班(中专学历)毕业生,且即将退休。各县(市)有布依文教师仅13名、苗文教师仅5名。其他大部分的学校开展双语教学时,都是安排懂本民族语言的教师兼任。师资量少、质弱、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少数民族双语育教培训工作的意见》(教民厅[2011]7号)也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中西部省区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而提高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待遇,落实相关政策,稳定、发展和壮大现有的师资队伍同样重要。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建立和健全双语教师评价机制必不可少。同时,学校还要为少数民族双语教师们努力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教学氛围,激发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在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推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 
    四、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材建设 
    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目前,我省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使用的教材是省教育厅与省民委共同组织专家着手编写的小学低年级(1-3年级)苗(黔东方言、湘西方言、川黔滇方言)、侗、彝、布四语种教材,既有地方特色教材,也有原文翻译教材。但是,其实用性和实际效果不是很理想。特别是由于苗族跨地域的分布情况,注定苗文课本标准音的局限性,影响苗文教学的统一和使用。因此及时编写和更新针对不同民族、不同层次、各种类型的少数民族双语教材非常关键。另外,指导好和编写好一些独具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双语教材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中心环节之一。如黔南州都匀市所使用的水书教材图文并茂,是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编译,以便初学者掌握基本水文知识。因此,要组织相关人员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双语教材的编写和编译,多设计一些电子版教材,其内容可以添加一些卡通图片,背景音乐,活动影像资料,尽快形成完整的少数民族双语教材体系,努力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民族性相统一。 
    五、增加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投资 
     “双语教育经费”是指超过单语教育的额外费用。双语教育经费的投人涉及许多方面,用公式表示为:双语教育经费=单语教育经费+双语教师与管理人员培训经费+双语教材翻译、编写、印刷出版与发行经费+双语教育研究与评价经费+双语教育人员的报酬与津贴(除去单语教育报酬以外额外的报酬)。实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这项宏伟工程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通常,实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地区多为经济不发达的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是贵州全省上下的共同课题。相关县(市)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经费的设置和安排参差不齐,严重不足。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学校和教学点因为财力原因,聘请不起教师、解决不了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编印不起教材、无法配备教学设备等,导致双语文班停办。如龙里县的孔雀、莲花、凉水、大岩等停办布依文班。但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成熟进步的过程。各级政府要在教育政策、财政预算、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学场所等方面大力帮助和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建设。国家虽然对西部地区实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在经费上有一定的倾斜政策,要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宣传力度,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和多种办学形式,积极探讨市场参与的多种途径,从社会吸纳教育资源的供给,为教育投入增加更多的来源,促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实施。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一个民族总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少数民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的瑰宝。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教育,这是社会和谐的需要,时代进步的需要,文化多样性的需要,也是教育机会的均等和少数民族发展和兴旺的需要。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民族地区全面构建和谐语境的重要前提,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和完善,不仅是为构建和谐语境创建基础性的语言和谐机制,更是为实现民族平等、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全面发展营造更具持续力的动力机制。构建和谐语境的伟大实践必将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系和体制的建立提供难得的历史依据,并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系和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及其科学的、理性的、立法层面上定位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