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濒危少数民族语言从族语认证做起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0:11:11 《中国民族报》2014年5月 苏珊 参加讨论
对少数民族语言能力进行考试认证在世界各国的语言政策中尚不多见,我国台湾在少数民族语言能力认证制度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袁辰霞所著的《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研究》一书中,为大家呈现了台湾少数民族语言能力认证制度体系的出台背景、过程,族语能力认证考试的主要内容,以及关于此项制度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影响。 在由选拔民族语文教师发展为抢救民族语言运动的实践中,台湾少数民族语言能力认证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并实施了12年,其间不断得到调整与修正。就参与率和通过率而言都较预期设想偏低,现实中许多通过认证考试的少数民族的实际语言能力也不尽如人意,很多没有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但台湾各界的大部分人都对这项制度本身持肯定态度,认为其对提升少数民族及其语言的地位、调动族人参与保护民族语言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 我国大陆有五六十种少数民族语言面临濒危境地,对濒危语言的保护和抢救刻不容缓。少数民族语言能力认证制度对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保护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这一点无论对于大陆少数民族语言保护还是台湾少数民族语言保护都是一样的。 我国正在使用的120余种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口在万人以下的语言约占语言总数的一半,在千人以内的有20余种。使用人数在千人以内的语言基本上处于濒临消亡的边缘,如畲族虽有数十万人口,但会使用畲语的不足一千人。即使使用人口过千的语言,也并不说明他们有较强的生命力。如,满族虽然有数百万人口,但仅仅有少数老人使用满语。语言消亡过程本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濒危语言的消亡速度越来越快。有学者感慨“有的刚刚被发现的小语种,几年之后,我们再去考察时就已经不存在了”。 保持文化多样性,离不开对语言多样性的保护。因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最为重要的载体与根基,故事、神话、传说、寓言、诗歌、唱词、谜语、戏剧等各类文艺作品都依靠语言来表达。语言中还积存和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任何一个民族或者群体,他们千百年来和自然界作斗争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都保存在自己的语言里,并依赖语言代代相传。因此,语言作为一种载体,蕴藏着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现象,而是使用该语言的群体历史的、现实的一切知识的总和。语言的衰亡,对使用该语言的群体或民族来说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 双语教育是我国为保护少数民族语言而推行多年的措施。目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已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落后的状态,建立了符合我国语言文字实际的双语教育体制和适应各民族语言环境与教育条件的双语教学模式。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10年5月公布的数据,我国实行民汉双语教学的中小学校已有1万多所,使用21个民族的29种文字开展双语教学,中小学在校生达600多万名;使用民族语文进行教学的各类扫盲班、培训班共有2500多所,学员达100多万名。双语教育政策的实施,有效地保护了少数民族语言,但其教育的效果和影响,始终未能以一种量化的能力认证体系进行佐证,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现状和形势仍不容乐观。 纵观我国各项民族优惠政策的制定,都是以户口本或身份证上的“族别”为享受依据,并没有对少数民族语言能力提出要求,这不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的积极性。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更应该成为各项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金线”。在这个意义上,少数民族族语能力认证体系对挽救少数民族语言也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