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世界民族 >

屈原在那时代是这样的


    
    电视剧《芈月传》中的屈原剧照。
    
    武汉市的屈原塑像。
    
    屈原像。
    
    电影《屈原》海报。
    
    电视剧《屈原》海报。
    
    傅抱石作品《屈子行吟图》。
    
    因三峡工程建设,湖北省秭归县的屈原祠整体迁建至三峡大坝对面的凤凰山上。图为游客在参观迁建完成的屈原祠。(资料图片)
    钩沉
    还原《芈月传》历史上真实之屈原
    电视剧《芈月传》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屈原绝对是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但戏份不多。屈原是战国晚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爱国诗人,他崇高的精神和瑰丽的诗篇早已成为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中最珍贵的一部分,千百年来被人们代代相传,仰之弥高。作为历史人物的屈原,不仅屡次在我们民族遭受危机的时刻鼓舞着同仇敌忾的爱国士气,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每逢端午思屈子也已成为深入人心的文化因子,浸润着不同地域的人们的心灵。本期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曹丽芳整体解读一下《芈月传》中的人物——屈原。
    贵族子弟中 难能可贵的才华和能力
    屈原名平,字原,他的生卒年学界有不同看法,目前还没有定论,但他的主要活动时间是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期则没有疑问。屈原有一个让他引以为傲的出身,他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的第一句就说他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高阳即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颛顼帝,他是黄帝的后代,也是楚国国君的先祖。“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说屈氏的受封之祖叫伯庸。这个伯庸,据著名楚辞学者赵逵夫先生考证,就是楚国第九任君王熊渠之子句亶王熊伯庸,他被封于屈地,后代就以屈为氏,熊伯庸就成为屈氏的先祖。如此,则屈原与楚国王室同出一祖,是正宗的王室后裔。
    屈原的王族出身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加上他天资聪颖、志向远大,又能刻苦自励、勤奋修行,所以很早就表现出一个贵族子弟难能可贵的才华和能力,并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他是:“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青年时的屈原在怀王时期曾经担任左徒,这是负责国家外交大事的大夫之职。屈原在担任此职期间也曾大大展示过一番他的杰出才干。他不仅在外交上有效地推行他一贯主张的联齐抗秦策略,促成了楚国与东方五国的联盟,而且利用怀王的倚重,在楚国内部开始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屈原所生活的时代在战国后期,天下即将一统的总体趋势渐趋明朗,至于由哪个国家来完成统一大业,则要看它的实力了。西汉的刘向在《战国策》中说当时是“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即指如果秦国联络各国形成连横之势,那么最后完成统一大业的就是秦国;如果楚国与东方五国合纵抗秦,则成就大业的就是楚国。在这种形势下,屈原的外交和政治思路对楚国来说是最具先进性的。联齐抗秦自不必说,政治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秦国就是经过了商鞅变法而强大起来的,楚国在屈原之前的吴起变法也曾给国家带来繁盛之势,只可惜因为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而以失败告终。屈原既了解楚国的历史,又熟悉当时的国家大势,他坚决主张改革政治,提出了包括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力耕强本、励战图强、禁止朋党、反对蔽壅等一系列的主张,以求达到国富民强,实现他的美政理想。这些主张在楚怀王的支持下曾一度得到逐步推行。
    命运多舛两次遭到流放
    屈原的政治作为遭到了来自楚国内外两方面的阻碍和破坏。首先是他的革新深深地触动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他们的反对。《史记》记载,屈原受怀王之托草拟宪令时,“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这里的“夺”不是抢夺,而是改变的意思;“与”也不是给,而是听从的意思。上官大夫想要屈原修改他所草拟的宪令,屈原没有听从,于是上官大夫就到楚怀王面前去诋毁屈原。这里记载的只不过是屈原同以上官大夫为代表的旧贵族进行斗争的一个典型例子而已,他的任贤能、明法度等主张对于习惯了用世袭制度来维护特权的贵族阶层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也是可以想见的。来自楚国外部的阻碍则是推行连横之策的张仪受秦国指派,专程来到楚国破坏齐楚联盟。张仪用重贿买通了楚臣靳尚和怀王的宠妃郑袖,使这两个人极力阻挠屈原的联齐策略,也在楚王面前诋毁屈原。在内外反对势力的联合攻击之下,楚怀王和屈原之间终于产生了嫌隙。怀王十六年(前313),屈原由左徒之职降为主管王族教育的三闾大夫。怀王二十四年(前305),他更被流放到了偏远的汉北地区,直到怀王二十九年(前298)因秦楚关系恶化,怀王又有联齐之想,才把屈原招回郢都。
    楚国国势到怀王晚期已经呈不可挽回之势,屈原的命运也一步步向悲剧靠近。怀王三十年(前299),秦攻取了楚国的八座城池,趁这有利形势,秦昭王“邀请”楚怀王到武关相会。怀王不听屈原、昭雎等人的劝说,坚持要去,结果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劫往咸阳。楚国由齐国迎归太子横,立为顷襄王,公子子兰为令尹。屈原在楚国继续遭受以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为首的谗臣的迫害,终致流放江南。被流放的数年间,屈原在沅、湘一带过着行吟泽畔,形容枯槁的日子,一边反思着自己的人生,一边眼看着楚国的发展趋势与自己的政治理想越来越背道而驰,终于对前途完全绝望,再也不想经历任何玷污自己清白灵魂的事情,在某一年的五月初五这天,举身投入了滔滔的汨罗江。屈原投江的时间,多数学者认为是在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即秦将白起攻陷楚国郢都的那年,但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在早于楚都陷落的顷襄王十六年(283)。
    不屈的精神激励无数仁人志士
    除了政治上、外交上的努力作为之外,屈原更是以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的身份著称于世的。他创作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全诗共370多句,将近2500字,既反映了他对于楚国腐朽政治的愤慨,抒发了热爱祖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表达了对所遭不公正待遇的哀怨,又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他那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并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离骚》在艺术上也以其富有创造性的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其广泛运用象征的手法,用香草美人意象来象征高洁的品德和人格,成为后世诗词所常用的表现手法;其新鲜、生动,长短不一的句式对后世诗歌文体的发展演变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此外,屈原的《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等作品也都或以深挚激扬的情感,或以孜孜以求的品格或以瑰丽神奇的艺术境界给人以情操的陶冶和审美的享受。
    屈原之名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得到后世的敬仰,首先是因为他的爱国情操以及相伴而来的砥砺不懈的求索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斗争品格,这些都为中国文化注入了一股深沉刚烈之气,不仅培养了中国士人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而且也融入了广泛的民间生活。屈原去世之后,楚地的老百姓非常怀念他,就在端午节这天以包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活动来纪念他。到今天,这些习俗已经流传到了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可见屈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其次是屈原在文学艺术上深为后人所推崇。楚辞所特有的浪漫的气质、灵活的形式、巧妙的表现手法都成为后世文人取之不尽的艺术渊薮,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屈原的辞赋“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久享盛名的《诗经》,这是有充分依据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