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语言文字 >

浅谈汉藏新闻翻译应注意使用本民族语言的特点


    内容摘要:新闻翻译是整个翻译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直接服务于广大新闻受众,影响力较大的一个行业。所以我们在新闻翻译当中应注意使用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必须用广大受众能听懂的语言来进行传达所要讲述的内容是很关键。这样有利于新闻内容的传播,同时也有助于广大新闻受众去理解和接受。
    关键词:新闻翻译、语言特点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不同语言的交流中,翻译起着联系和纽带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是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播科技、生产和经济等各项领域所取得的成绩,还是介绍异国的文化风采,翻译事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闻翻译时,要特别注意正确使用语言规律。必须用群众能听懂的语言来进行传达所要讲述的内容是很关键。
    事实上新闻翻译从艺术角度来讲,同样属于一个带有再创作性质的艺术工作。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你的东西首先是本民族认同的“艺术品”,当然也要必须忠实于原文。下面本人结合从事广播新闻翻译十多年的经验,略谈广播新闻翻译应注意使用本民族语言特点的几个方面。
    一、避免过于迎合和依赖原文的词序和语法的特点
    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所以,在进行翻译时将原文的语言逻辑和语法修饰强加于译入文语言之上,那么必然会失去译文的特点,而且很难如实的表达出原文的含义。例如古代藏族语法修饰学,虽然是依照印度梵文所著,但所包含的词组,判位词,连接词的用法都是按照藏语的使用特点来进行规范。所以我们在日常翻译工作中,先把原文的内容一段一段领会之后,再考虑所译出的内容是否符合藏语的语言习惯,这样方能让受众听懂你要所表达的内容。反之,要是每个字词紧扣硬译,虽然从文字上和发音上变成了藏语文,但很难明白其内容,甚至变成词不达意,生僻晦涩。
    那么怎样才能撇开以上的错误呢?本人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不管是直译还是意译、是增译还是减译,都按语言特点和译文的流畅度来决定,使译文变为能够清楚的理解和上口的语言。有的新闻翻译报道里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价格下降”,藏文里把它译成了 གོང་ཚད་་མར་འབབ་པ། 虽然是译成了藏文。但此译法与群众的习惯说法相距甚远,它过于紧扣原文而变成了不文不类的藏语。所以,根据其意义应译为符合群众说话习惯的གོང་ཚད་ཆག་པ། 又如:“组织力量”直接简简单单的译成了 སྟོབས་ཤུགས་སྒྲིག་འཛུགས། 但这个译文不切合藏语的语言习惯,而且也对原文没有做到足够的理解,此处的力量包含物力、财力和人力等方面的含义,故而译成  རྒྱུ་དངོས་དང་མི་སྣ་སྐོང་འཐེན། 或སྟོབས་ཤུགས་གཅིག་སྒྲིལ།  这样更加符合藏语言的特点。
    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翻译的过程中过分的迎合依赖汉语的词序和语言特点,译出的东西会失去藏语的语法特点,即产生不符合藏语言规律和语言特点的汉式藏文,使别人无法正确理解内容,甚者过了几天译者自己回头再看,有可能出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结局。
    二、避免杜撰不符合藏文语法和习惯用法的新名词
    现如今,我们关注各媒体平时的新闻翻译时,无论哪种媒体随时都能见到不少杜撰的新名词。出现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译者的语言功底不够扎实深入和对本民族已有的概念缺乏挖掘利用所造成的。如:把医学专家、数学专家、精神食粮、生态等译成:སྨན་གྱི་ཆེད་ལས་མཁས་པ་དང་། རྩིས་ཀྱི་ཆེད་ལས་མཁས་པ། བསམ་པའི་རྒྱགས་ཕྱེ། སྐྱེ་ཁམས་སམ་འབྱུང་ཁམས། 实际上这些名词一千多年以来一直在藏民族的生活中使用。但由于译者缺乏对本民族语言名词的掌握。只要用心去学习,就会发现伸手就可以把这些词翻译成:སྨན་རམས་པ། རྩིས་རམས་པ། ཡིད་གསོས། སྣོད་བཅུད། 不论是直译还是意译,引用和杜撰许多新词汇,这是一种混乱语言的纯洁性和迫害语言健康发展的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在藏族古代史上,译师们把梵文经典文献译成藏文时,没有改变原文内容和失去本民族语言特色的情况下,翻译出了浩如烟海的典籍。这是因为那些译师们对当时的梵文及印度的语言和文化知识,有相当高的了解和造诣所形成的一种必然结果。可如今很多人误认为只要你能讲两种语言,就能够做好翻译工作,在不够了解和掌握语言规律、不熟悉文化背景等情况下,赶鸭子上架,借助汉藏对照词典等相关翻译工具,把汉藏词汇一对一的硬译,这样的新闻稿件和公文随处可见。这样含有大量隐晦难懂,自行杜撰的新名词比比皆是。假如在翻译过程中长期出现这种不良的现象,必然会影响藏语言文字的发展。所以我们年轻的翻译工作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应当引以为戒、要尊重和保护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因为藏语言和文字不仅属于藏民族,而且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属于整个世界。
    作为一名新闻翻译工作者,我们不仅要了解藏族千年的历史文化,尤其要对藏传佛教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同时还要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好的翻译技艺,及时补充了解新鲜事物和新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能够对外国的拼音文字有所了解,那将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因为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汉译版外来词,诸如人名、地名等。我们要是将它的源头了解了,不至于译出四不像。比如“Tom 、Jones”等人名汉语译成汤姆和琼斯,要是你对这些有点了解就不会傻傻的译成:ཐང་མོ་དང་ཆུང་སི། 从而引人发笑。
    三、避免多译损伤原文意思
    译者随意的译出与原文无关,比原槁多出文字,是不符合翻译理论,更不能等同于增译手法。因为,翻译什么东西,都要必须忠实于原文。
    我们在各大媒体的新闻译文中经常会发现 ཕན་འབྲས་དངོས་ཐོན་པ་བྱེད། 我们单从藏语字面上看,给人以一种隐含的意思,那就是还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虚假的效果。但我们从原文来看“取得实效”那就是要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效果,并没有隐含还要出现这种虚假的效果。所以将译文中的 དངོས།省掉,直接译成 ཕན་འབྲས་ཐོན་པ་བྱེད།更贴切藏族的语言习惯特点,也不会产生误解。 又如泥石流有的翻成:འདམ་རྡོ་ཆུ་རུད་དང་འདམ་རྡོ་རུད་ཀྱི་ཆུ་ལོག实际上泥石流是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所以我们就用老百姓经常用的ཆུ་ལོག རི་ཉིལ། ཤྭ་འོད། 这些名词来翻译不仅能易懂,语言简练,说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住,且更贴切原文的内容。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当另一个民族的语言翻译成藏语时,必须翻译出符合藏族语言特点,也就是说在原文意思表达无误的情况下必须体现出有别于其他语种的独特性。假如违背这些特点,有些翻译出来的内容看似与原文相近,但是不加任何的注释就很难理解。
    总之,译文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文化信息的把握和处理。翻译者只有平时的学习和研究中,更多地了解文化差异,把握隐含在语言文学背后的深刻文化蕴涵,才能充分实现原文与译文的文化传递。 我们对汉藏语言的特点与背景进行分析比较,由于文化的内涵与意义不同,所以不难看出汉藏语言所反映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遇到困难往往不是语言结构本身的问题,而是语言涉及的文化和历史的背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汉藏两种语言体系所传承的文化特征出现了完全重叠,部分重叠、文化空缺,甚至文化冲突的现象。译文的难度随着两种文化的特征覆盖面的减少而增大。译者只有做到对这两种文化特征间的差异心中有数,才能把握好翻译的尺度,才能翻译出符合本民族语言特点的好文章。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