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语言文字 >

西夏文:既仿汉字,又独树一帜


     
    白滨的西夏文书法作品:“山中积雪者高,人中有德者尊。”
    略说西夏文
    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是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
    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称帝前的大庆元年,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3年始成,共五千余字,其形体方整,笔画繁冗,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特点。其后,又汇编字书12卷,西夏定此为“国书”。为方便人们学习西夏文字,西夏还编写了字典。
    西夏人上自官署文书、法律条令 ,下至民间书信,均用西夏文字书写,另文学著作、碑刻、印章,以及译自汉、藏文的佛经等,也用西夏文书写。在西夏王朝曾统辖的今宁夏、甘肃、陕西北部、内蒙古南部等广阔地带,西夏文盛行了约两个世纪。
    1227年,西夏亡于蒙古帝国,西夏文字也随之逐渐消失。
    西夏文文献的发现     
    白滨,我国著名西夏学学者,退休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工作,出版有专著《元昊传》、《党项史研究》、《寻找被遗忘的王朝》等,发表西夏学相关论文四十余篇。
    白滨介绍说,20世纪初有一项重大发现引起了学界的重视,那就是在西夏黑水城遗址出土的珍贵西夏文书。1908年、1909年,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组织了两次对黑水城的考古,发现了大量与西夏相关的文物、文献。俄藏黑水城文献以西夏文献为主,有八千多个编号,数千卷册,五百多种,其中,仅世俗文献就有近百种,后绝大部分被藏于圣彼得堡。
    之后,英国、法国、瑞典的探险家也在黑水城遗址中得到了一些西夏文献。此外,印度、越南也都藏有一些自中国流失的西夏文献。
    20世纪前,世上还见不到一部西夏文献,进入21世纪,西夏文献已占中古时期文献的很大比重。可以说,黑水城西夏文书的发现改变了中国古籍分布的格局。
    1917年,考古人员在今宁夏灵武县发现了不少西夏文佛经,大部分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一部分藏于宁夏、甘肃,一部分流失日本。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的天梯山、敦煌、武威,宁夏的银川、贺兰山,内蒙古的黑水城、绿城等地都发现了不少西夏文献。形成了以俄罗斯所藏黑水城文献为主、国内外多处收藏为辅的西夏文献宝库。这些文献都是珍本、善本,学术价值极高。
    西夏文献是打开研究西夏文化之门的钥匙,其能否完整破译,对于有关西夏的研究至关重要。
    破译西夏文
    1997年,经过著名西夏学学者李范文整整25年的潜心研究,国内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西夏文字典《夏汉字典》出版,这为破译西夏文、打开西夏文献宝库提供了一把“金钥匙”。2008年,在李范文主持下,《简明夏汉字典》修订出版。
    经过几代中外学者的研究,对西夏文与汉字的形体对应关系,西夏文字形、音、义的基本要素,西夏文的构造方式,西夏文的读法,西夏文意义的解索,进行了广泛、深入、细致的讨论。目前,西夏文的研究已经接近建立完整体系的阶段。
    在宁夏社会科学院的相关专家努力下,西夏文字还实现了电脑录入。
    传承西夏文书法
    白滨不仅是研究西夏历史的著名学者,也是西夏文书法家。他的西夏文书法作品为中国民族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并多次赴美、日等国展出。
    说起自己学习西夏文书法的经历,白滨笑言是“无心插柳”。黑水城出土的西夏辞书《文海》收字最全,原本收藏于圣彼得堡,后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两本回到中国,存放于中国社科院图书馆。但因为史料珍贵,无法借阅,为了研究需要,白滨花了两年时间手抄了这一珍贵史料。
    在抄写过程中,白滨逐渐对西夏文字产生了兴趣,开始进行学习、研究,还和其他专家一起定期去圣彼得堡抄录、研究西夏佛经。之后,他与其他学者合著了《文海研究》、《西夏文物》、《天盛律令译注》,参编《俄藏黑水城文献》等著作。
    “写西夏文书法,如果不知道字义和结构,是无法展现其神韵的。”白滨介绍说,西夏文“形体方整,类八分,而书颇重复”。因为是模仿汉字的构字方法、借用汉字的基本笔画重新创制的,所以它的基本笔画有与汉字相同的点、横、竖、撇、捺、左拐、右提,但没有汉字常见的竖钩,对撇捺等斜笔运用较多。多数西夏文字都在十画以上,认记、书写都有一定难度,就连汉字中书写最为简单的数字,到了西夏文里笔画也相当繁杂。
    西夏文仿照汉字创制,书法有篆、隶、真、行、草五种书体,真书即楷书。传世西夏文献中已发现篆、楷、行、草四种书体,而未见隶书。楷书多用于刻印,篆书散见于金石,行草常用于手写。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