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析毕摩文化 彝族史料系统研究起步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7:11:10 四川日报 吴梦琳 参加讨论
10月20日,来自西南民族大学、西昌学院等高校的教授,凉山州文联、凉山州民族文化研究所等专家,民间毕摩传承人齐聚西昌,研讨《彝族毕摩经典译注》丛书中天文历法和祈禳择吉内容。《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由云南省专家耗时7年于2012年编纂完成,共有106卷,全面、系统地收录了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四省区有代表性的彝文典籍、口传祭经、创世史诗、英雄史诗和叙事长诗等,内容主要包括彝族的天文历法、彝族医药、指路经、祭酒经、彝家兵法、歌舞起源、彝族酒歌等。 去年底,由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教授蔡富莲主持的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云贵川百部《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研究”正式启动,专门对这套史料性质的丛书进行再研究。 事实上,这个项目的启动,也是近几年彝族文化研究开始从单纯资料搜集,向对已有史料进行系统研究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富矿中挖掘雕琢出精品 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核心和主线,《彝族毕摩经典译注》不仅是首次而且是目前最完整、最全面的对彝族毕摩文化以及整个彝族文化进行的盘点和集纳,这套耗时7年完成的丛书,为何还要再研究呢? 在蔡富莲看来,这套丛书是一个彝族文化的富矿,对其进行再研究,就是要从中选取矿石并进行精心雕琢,打造出精品。 据悉,《彝族毕摩经典译注》丛书,由于内容丰富、容量庞大,一套丛书的售价高达6万多元,基本只有图书馆、档案馆和高校才会购买,普通读者不仅难以承受这样的价格,而且其中收录的很多都是古彝文,阅读时也难以理解。 蔡富莲将整个项目分为了5个子项目,主要包括历史军事、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医药文化、精神家园,每个子项目邀请不同专家来负责,整个项目研究人员包括来自四川和云南两地的高校、党政部门、社会团体、民间传承人等50余人。 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教研室主任、教授阿牛木支负责天文历法子项目研究,同时还有彝族祈禳择吉。据他介绍,《彝族毕摩经典译注》中收录的,主要涉及天文历法和祈禳择吉方面的书籍都有12部。“这些经书集天文、气候、占卜为一体,体系庞杂,其内容大到宗教祭祀、婚丧嫁娶、节日庆典、农耕牧业、起房盖屋、异地搬迁等民生大事,小到待客、理发、裁衣、剪指甲等生活琐事,是彝族社会生活中避凶趋吉的行动指南。”阿牛木支说。 补充断层,着重现实应用 据了解,项目研究除了以丛书为主外,这个50人的研究团队还将进行大量田野调查,搜集其他资料进行一定对比和补充研究。 在蔡富莲看来,《彝族毕摩经典译注》中很多记载,其实具有较强的推广和应用意义。“例如彝族医药,它具有一套自成的体系。”蔡富莲说,凉山彝族医药也有不少流传在民间的文献古籍和秘方,但当时由于多种原因,丛书对这部分收录较少,她们在研究中,就需要进行一定对比和补充,连接起断层。 同样,阿牛木支认为,彝族传统天文历法,其实映射出彝族对天体运动等自然世界的观察和认知,具有很强应用性质。“书中系统地记录了彝族民众千百年来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体验、感悟与阐释,反映了彝族民众对社会人生和自然世界的见解和认识,从而成为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阿牛木支说,这些民俗礼仪,充溢着彝族先民“善积德、共发展、和谐相处”的思想,其实与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谋而合的。 据阿牛木支介绍,他们将通过系统整理和研究《彝族毕摩经典译注》中天文历法及祈禳择吉,对云贵川地区彝族天文历法的起源、特点、内容、传承、变迁以及在彝族民众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对不同地域、不同方言区的天文历法和祈禳择吉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探讨其流变过程及社会价值。 注释 毕摩:彝语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是一种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司。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