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琳:“一带一路”话语构建的三个关键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5:11:51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赫琳 参加讨论
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至今仍是国内外高度关注的话题。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从企业事业单位到学界,从主流媒体到自媒体,都踊跃参与了“一带一路”的话语构建,形成了声势浩大、异彩纷呈的舆论氛围。但在有关表述中,有些话语缺乏深思熟虑,难以让人理解和认同,甚至可能产生负面效应。我们认为,“一带一路”话语的构建,应该充分考虑如下三个关键问题。 慎选话语内容 任何话语表达者,首先应该弄清楚究竟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说什么有利于实现自己的话语目的。 第一,应该准确解读“一带一路”的核心内涵。这就需要吃透中央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追求,特别注意彰显其中重要的、别人能理解、愿接受的价值取向。这就是建设“命运共同体”、“造福沿线各国人民”的目标追求,“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基本理念,“亲诚惠容”的精神,“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 但目前有些话语明显没有正确体现甚至有悖于上述价值取向。例如,过于强化我国利益诉求的声音,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居高临下的姿态。更有人还高调把“一带一路”与军事问题相联系,这显然与“一带一路”的和平主旋律不协调。“一带一路”建设确实也需要安全保障,但应该多倡导安全合作,打造“安全共同体”。 第二,要多换位思考,寻找共鸣点。在话题设置和内容选择上,在考虑自己利益的时候,也有必要站在他人的角度,回避其未必认同的东西,努力发掘共鸣点,激发对方的兴趣。从而通过心理上的认同,带动行动上的共振和协同。2014年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就是“丝绸之路”话题共鸣的成功典范。我国领导人积极肯定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计划与“一带一路”建设高度契合,并努力推动两者对接,促成了在哈萨克斯坦建设工业园区等一系列重大合作的启动。这些都是话题契合带来的成功。 第三,要谈文化、拉家常。“一带一路”虽然是经济唱主角,也需要配角,更需要基础和舞台。我国流行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成功经验,并未过时,“一带一路”建设也需要文化牵引和浸润。文化的交流能够增进理解,消弭“商战”的硝烟,促进心灵的沟通和感情的拉近。因此,文化话题、文化元素也应该成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丝绸之路”本身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美国学者芮乐伟·韩森在《丝绸之路新史》中指出,在丝绸之路上传播的思想、技艺和艺术比贸易本身具有更大的意义。这是“一带一路”话语构建的重要历史基础和宝贵文化资源。结合有关国家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努力挖掘文化联系,凝练共性话题,开展广泛的文化交流。例如“佛家文化”就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颇有吸引力的话题。达摩、鸠摩罗什、法显、玄奘等高僧等都是行走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有很多的故事可讲。还如,“阿凡提”也是丝路沿线多个国家津津乐道的积极形象。这些都可为“一带一路”搭桥加油。 第四,多设置贴近民生的话题。通过多宣传“一带一路”在就业、交通、医疗、教育、文化、城建、日常生活、旅游等方面将给当地带来的实惠,让民众认识到“一带一路”与自己的生活与发展息息相关,以赢得广泛的支持。 善用话语形式 话语形式的选择,并不只需要简单的咬文嚼字的功夫。尤其是“一带一路”话语,面向的国家众多,国情有别,文化差异巨大,在选择话语形式时,不仅要考虑语言本身的特点,更应充分考虑受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习俗等因素,构建最为得体的话语,让受众乐意听、能听懂、愿接受,努力实现入脑入心的表达效果,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良好的民意基础。 第一,善于运用受众的话语。话语构建,要研究和把握受众的话语体系和话语风格,并努力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这就是要入乡随俗,将自己的话语“当地化”。如此不仅方便受众理解,而且有利于增进受众的亲切感,容易赢得认同。 第二,谨慎使用刺眼的字词。现代汉语中有很多来源于军事的词语,虽然其意义已经引申泛化,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已经习以为常,并不会感到它们的火药味,但如果简单用于对外宣传,则会产生不良影响。如媒体习用的“战略”、“桥头堡”、“排头兵”等,都不是对外宣传的好的话语形式。 第三,多讲生动的故事。口号式的宣传和空洞的说教,一般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果多讲体现“一带一路”理念和愿景的故事,更能打动人心。比如说,可以借中国流行语“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所表达的朴素道理和成功感悟,来讲述中国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发展给中国的发展带来的实惠。可以讲华为公司如何与埃及共建信息港,带动埃及追求5G时代的“跨越发展”等。 创新传播策略 话语只有得到有效传播,才能说完成了话语构建。在现代传媒发达的时代,只有创新传播策略,才能实现话语的有效建构。在“一带一路”话语构建中,除了一般传播策略和手段之外,以下几个方面需要重视。 第一,改变自言自语状况,设法寻求互动。要寻找“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努力将我们的话题及诉求与对方话语融汇,吸引对方倾听我们,形成互动。例如,“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初,俄罗斯有不少人认为,这将直接影响其“欧亚经济联盟”战略,因而态度消极,甚至反对。为了消除俄方担忧,我国设置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这一话题,引发了俄方的兴趣和积极回应,很快中俄签署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俄方公开表示“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愿与中方密切合作,推动落实该倡议”。话语互动变成了行动上的支持。除了设置能互动的话题,也需要适当开展媒体舆论互动、与合作方互动、会议研讨等,并积极回应外方舆论。 第二,开辟民间传播渠道。单纯依靠政府和媒体传播容易给人产生“政治说教感”和“商贸兜售感”,效果有限。应该拓展传播平台,把政治话语、经贸话语适当化为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推动学界、社团、地方、企业等民间交流对话,争取民意支持。 第三,采取多样化现代化传播形式和手段。可以借助报刊、影视、广播、互联网、移动媒体、展览等不同传播手段,采取适合国外受众特点的艺术化、物质化、大众化的表现方式,生动活泼地传播“一带一路”话语,追求“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第四,适当借力外国媒体。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媒体和国际知名媒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而这正是“一带一路”建设顺利推进的基本保障。为此,我们要主动表达、正确表达、善于表达、得体表达。 (本文系国家语委重点科研项目“‘一带一路’话语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