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史百科 > 文化名家 >

真实的孔子:不讳言草根出身 游列国如丧家之犬(2)

孔子并不讳言自己的苦出身,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据说还做过乡间乐队的吹鼓手,别人家有丧事,他就要去帮忙。后来他投到大夫季孙氏门下,做了一名“委吏”(管理仓库),稍后又任“乘田”(管理牛羊),都是不起眼的小官。

生活虽苦,但他志向远大,15岁时即“志于学”,到20岁时就以“博学好礼”而闻名鲁国。他的儿子出生时,连国君鲁昭公都派人前来道贺,送了他两条大鲤鱼。孔子就将自己的儿子取名为“孔鲤”,以资纪念。

学者鲍鹏山炮轰《孔子》有“六宗罪”,其中一条就是说,电影里孔鲤第一次出场时,字幕错打成了“孔锂”。这个小错误,是错得很不应该。

孔子发愤苦读,果然“三十而立”,开始自己授徒讲学了。凡有送上一点“束修”(作为见面礼的腊肉)的,他就收为学生,连一些鲁国大夫也前来向他学习礼仪。孔子办学,打破了以往“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开了私学的先河。

机智果敢地处理外交事务

自鲁宣公之后,鲁国的国政,就操控在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的手中。因为三人都是鲁桓公的孙子,故称为“三桓”。孔子对三家的这种僭越行为,表示很愤慨。后来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就去了齐国。齐景公很欣赏孔子,曾向孔子问政。孔子说了他对于理想秩序的理解,即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然后又说“政在节财”,表达了他关于廉洁施政的理念。

可惜齐国的国政也操于权臣之手,孔子没有找到仕进之途,便又返回鲁国,“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各国都有前来求学的学生。

一直到鲁定公九年(前501年),51岁的孔子才被任用,当上了“中都宰”。中都,在今山东省的汶上县;“宰”就相当于县长。因为政绩突出,第二年就跃升为司空(建设部长),随后改任大司寇(司法部长)。

不久,齐鲁两国的国君举行“夹谷之会”,孔子担任鲁定公的助手。在外交活动中,孔子机智果敢,粉碎了齐国想用武力劫持鲁定公的阴谋,还迫使齐国归还了侵占的汶阳之地。

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准备抑制“三桓”势力,提出了“隳三都”的计划,要拆掉“三桓”在各自私邑逾制修建的大城,但最终只拆了两座城墙,余下一家因进行了激烈反抗,故而没拆成。

周游列国“若丧家之狗”

在鲁国,孔子感到终究难以施展政治抱负,于是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10多名弟子,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是年,孔子已经55岁了。

孔子先到了卫国。刚开始受到卫灵公的礼遇,但后来卫灵公听信谗言,对孔子起了疑心,孔子为避祸而前往晋国,结果在路上两次被困,又逢晋国发生内乱,只得再返回卫国。在此期间,他出于礼节上的考虑,去见过卫灵公的夫人、美貌而多情的南子。此事的内幕扑朔迷离,至今还引得众说纷纭。

孔子终究还是离开了卫国,经曹、宋、郑至宋。宋国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又微服跑到了陈国,这一年孔子已60岁了。在陈国住了三年后,遇到吴国来攻,孔子只好又带着弟子离开。

据《史记》记载:最后是楚昭王慕名来聘孔子,陈、蔡两国的大夫怕楚国一旦重用孔子,将对本国不利,就指使服劳役的人围困孔子,致使孔子师徒绝粮七日。最后子贡去找到了楚国人,楚国人扬言要派兵来迎孔子,师徒们才得以脱身。楚昭王以隆重的礼节迎接了孔子,但并未给他官做。不久楚昭王死,孔子就在 64岁时又返回卫国,受到“养贤”的礼遇,但仍不见用。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弟子冉有回到鲁国任职,率军战胜齐军。在冉有的努力下,鲁国君臣将孔子迎回,尊以“国老”,但终未重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