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孔子与中国传统史学

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历史学家,是我国传统史学的奠基人。他修《春秋》、编《尚书》,在我国史学史上是两件了不起的大事,通过这两件事以及孔子编次的其它经书,发表的其它史论,对我国传统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孔子对我国传统史学无疑有相当大的贡献,这首先表现在搜集和保存上古历史文献方面。关于孔子与“六经”的关系,特别是孔子有没有整理、编订过“六经”的问题,历来众说纷纭。笔者以为还是周予同的观点比较妥当:“孔子既然设教讲学,学生又那么多,很难想象他没有教本。毫无疑问,对于第一所私立学校来说,现成的教本是没有的。《论语》记载孔子十分留心三代典章,指导学生学习《诗》、《书》及礼乐制度。因此,我以为,孔子为了教授的需要,搜集鲁、周、宋、杞等故国文献,重加整理编次,形成《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种教本,这种说法是可信的”(《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第801页)。
    “六经”系经过孔子而传授下来,是无可怀疑的。旧有“六经”史皆说,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持之尤力(《文史通义·易教上》)。从“六经”的性质看,《诗》是一部诗歌总集,属于文学的范畴;《易》是占卜的书,发挥其义理则属于哲学的范畴;《礼》、《乐》的政治性比较强,应列于政治学的范畴;惟《书》与《春秋》,分别为记言和记事的史书。但文学书也好,哲学书也好,政治学书也好,在后世都是很重要的史料,所以“六经”皆史应正确地说是“六经皆史料,或古代的史书已经包括在六经之中”。清代的崔述有两句话说得最分明:“夫经史者,自汉以后分别而言之耳,三代以上,所谓经者即当日之史也。《尚书》,史也。《春秋》,史也。经与史恐未可分也。”(《洙泗考信余录》卷三)所以传授“六经”,也就是传授了古代历史。当然要按照史学的观点看待“六经”,不能盲从后世经学家的说法,这是首先须要遵守的一个原则。
    孔子传授“六经”,有其政治思想的现实意义,关于政治思想意义,日后形成为儒家的理论中心,今可暂不具论。其现实意义,则是用“六经”为教材以教授生徒。在孔子以前,古代的文化知识都为贵族统治者所垄断,即所谓学在官府,或称之为王官之学,人民是被统治者,没有学习文化的机会。自春秋后期奴隶制逐渐崩坏,周王室衰微,王侯贵族的地位日渐没落,士阶层地位上升,王官之学因此开始流入民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昭公十七年)即此情况。孔子便生活在这种学术下移的时代,由于敏而好学,他成为博学多识而又受人尊敬的学者,并收徒讲学,担负起了传播文化的重任,所以采用官府故有的书籍为教材是很自然的事情。史书既为其中的一个主要部分,史学自然成为孔子所重要的一项重要内容了。
    当时流传的古代文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在辗转流传中,自有损坏、错乱和丢失。孔子在为推行仁政而周游列国时,就有意识地与弟子们做过搜求征集工作。晚年返鲁后,又尽全力做了整理与编辑工作。他所以这样重视古代文献,不仅仅是教材建设的需要,更主要的是他以传播文化为己任,以推行仁政为急务,以立名后世为人生价值,集以上诸因素于整理编辑工作中,便给这一工作赋予了一种鲜明的时代责任感。这一点,在编纂《春秋》中体现得最突出。
    经过孔子整理的“六经”(现仅存“五经”),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夏、商、周特别是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情况,对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史、政治社会史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六经”不仅是我国的珍贵史料,也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富有学术价值的古代文化瑰宝。孔子对被贵族长期垄断的、又被贵族践踏的古代文献,进行了抢救、整理,传于后世。所以说“孔子是在周末官守散失的时代,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朱自清《经典常谈》)。就连严厉批判孔子的吴虞,在这方面也称道“孔子自当时之伟人”(转引自陈独秀《独秀文存》第3卷第29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