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范文澜与毛泽东:学术的关联和风格的共鸣(4)

持厚古薄今论的人也有他们的想法,以为学术是独立的东西,牵涉到政治就失去独立性,就不成其为学术。讲古,不牵涉政治,所以是学术。讲今,总要牵涉到政治,所以不是学术。这种想法有道理吗?然后,他论述“厚今薄古是中国史学的传统”,举出孔子《春秋》、司马迁《史记》和司马光《资治通鉴》三部书,都有重视近现代史的特点。孔子《春秋》写鲁隐公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史事,是孔子的近现代史。司马迁一直写到汉武帝时代。《资治通鉴》虽然没有写宋朝的历史,但也写到五代。还讲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学者对现实政治问题的重视:江浙学人章太炎、刘师培等人创办《国粹学报》,以排满复汉为宗旨。在学报里,讲史学主要是宣传排满,讲经学主要是提倡复汉,这些谈经学史学的学术刊物,同时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刊物。并得出结论说:史书自然有多种写法,“但是,明显地反映出当时政治生活的历史著作,究竟是史学的正常形态,是史学的主流,自《春秋》至《国粹学报史篇》都应是代表各个时期的历史著作。此外,不反映当时政治生活的史书,只能作为变态支流而存在。”[5](P,222-224)
    毛泽东在报上读了范文澜这篇文章,很是赞赏,过了10天,他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讲话,讲到范文澜这篇文章,心情仍然很兴奋,说:“范文澜同志最近写的一篇文章,《历史研究必须厚今薄古》,我看了很高兴。(这时站起来讲话了)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事实证明厚今薄古是史学的传统。敢于站起来讲话了,这才像个样子。文章引用了司马迁、司马光……可惜没有引秦始皇,秦始皇主张‘以古非今者族’,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当然,我也不赞成引秦始皇。”还说:“这篇文章讲的道理很重要,研究历史的人应该注意。”[8](P,216)当时是举行党的全国代表会议,毛泽东在这样大规模的重要会议上以如此兴奋的态度讲话,这充分说明他对范文澜的文章是多么激赏!
    毛泽东一生最爱读书,他生前讲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非常博学,尤其十分喜欢历史。少年和青年时代,他便认真学习《左传》、《史记》、《纲鉴易知录》、《通鉴辑览》等史书,对这门学问有浓厚的兴趣。1917年冬,他主持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校友会附设夜学,自己即安排担任历史教员。以后在从事革命活动,指挥战争,以及建国后领导全党全国的时代,他都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博览群书,包括大量阅读历史著作。读书是他生活的第一需要和最大乐趣,又是他了解世界和领导革命工作的手段。在延安时,毛泽东和范文澜这两个酷爱读书的人就常互相交换书读。范文澜送给毛泽东的一套《笔记小说大观》,毛泽东把它从延安带到北京,至今珍藏在中南海故居书房里。毛泽东还曾介绍谢觉哉向范文澜借书,写信说道:“《明季南北略》及其他明代杂史我处均无,范文澜同志处或可找到,你可以去询问看。”[2](P,235)毛泽东故居藏书中有一部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从1952年购置以后,他经常阅读。他说:研究中国历史,必须扎扎实实把《二十四史》学好。这部卷帙浩巨的史书中,其中许多篇章,毛泽东都作了标点、断句,加了着重线和各种不同的读书标记,写了批评。有不少册的封面上,有他用不同颜色笔迹划着多次阅读过的圈记。还有些册的封面上,为了查阅方便,写满他注意的历史人物传记的篇目。他读得最多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旧唐书》、《新唐书》、《明史》。特别是《晋书》,有三册的封面上写着:“一九七五,八”,有五册的封面上分别写着:“一九七五,八月再阅”,“一九七五,九月再阅”。笔画颤抖,却很清晰,是他逝世前一年亲笔写下的读书纪录。这一年,他不仅身体多病,非常衰弱,眼睛也动过白内障手术,视力极差,阅读十分吃力。医生劝他暂停读书,他根本不听,中得为他设计了特殊的单腿眼镜:左侧卧看书,戴没有左腿的眼镜;右侧卧看书,戴没有右腿的眼镜。正是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他以惊人的毅力读完了上述几册《晋书》。据参加过整理毛泽东故居藏书的同志讲,这部《二十四史》,自购进起,到70年代生命历程结束,无论在京或外出,无论健康或生病,他都用了相当多的时间,锲而不舍地读它,几乎全部通读过,重点部分还读过二三遍甚至四遍。[9]毛泽东还很重视《资治通鉴》这部名著。他的藏书中,线装本和点校铅印本两部《资治通鉴》,都有他认真圈点批注的手迹。毛泽东床头放着的一部,已经被他读破,许多页用透明胶带粘贴过。毛泽东晚年曾对护士讲,这部名著他读过17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资治通鉴》写政治军事多,经济文化少,是因为:中国的军事家不一定是政治家,但杰出的政治家大多数是军事家。尤其是改朝换代的时候,不懂军事,你那个政治怎么个搞法?《资治通鉴》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10]建国后整理、标点《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绘制《中国历史地图集》几项大规模工作,都是毛泽东亲自提议的。
    毛泽东酷爱读史书,阅读范围广泛,他的历史知识丰富、精熟,简直罕有其比,在他的文章、讲话中,引用了许多历史人物、事件、典故,随手拈来,无不恰当、精辟。1936年底所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为了论述以弱胜强的作战原则,举出历史上七个有名的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1948年11月4日,人民解放军逐鹿中原,解放了河南省南阳。毛泽东亲笔替新华社写了一则消息报导,题为《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在这篇千余字的新闻中,他一开笔就写道:“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击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东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这一段文字,由今及古,勾画了南阳这一兵家必争之战的战略地位,突出了我军攻占南阳的重要意义。1958年3月,毛泽东所写《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提纲》,讲要树立势如破竹、高屋建瓴的精神状态,说:“从古以来,创立新思想、新学派、新教派的,都是学问不足的青年人,他们一眼看去就抓起新东西,同老古董战斗,博学家老古董总是压迫他们,而他们总是能战而胜之,难道不是吗?”[11]然后举出中外大有作为的历史名人为例,有: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学问,青年列宁的学问,青年黑格尔,青年达尔文,青年牛顿,青年孔夫子,颜渊、曾参、贾谊、诸葛亮、王弼、玄奘、惠能、李世民,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章太炎、邹容。同年5月,他所写《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提纲》,再次讲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世界是青年的,长江后浪催前浪,譬如积薪、后来居上”。[10](P,195)又补充举出历史上甘罗、刘项、项羽、韩信、释迦、岳飞、王勃、李贺、周瑜、孙策等人物为例。毛泽东具有如此渊博而娴熟的历史知识,又在党内处于这么高的地位,他能赞许范文澜的著作资料多,内容丰富,让人愿意看下去,是极其难得的,他不愧是范文澜学术上的知音。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