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范文澜与毛泽东:学术的关联和风格的共鸣(5)

当《中国通史简编》在延安开始编著、范文澜向毛泽东请教如何写法时,毛泽东曾答复他:用“夹叙夹议”的写法。28年后,毛泽东派李讷传话,希望范文澜按原先自己的写法将《中国通史简编》写完,这是在经过“文革”这场确确实实“史无前例”的地覆天翻的“运动”之后,针对包括学术观念在内很可能与以前正常情况完全背离的情况之发的,等于重申“夹叙夹议”的主张。毛泽东本人对历史有过许多极精彩的评论。他读《史记·高祖本纪》有这样地批语:“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12]1962年,他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中心讲民主集中制问题,强调党委领导是集体领导的原则,不能第一书记个人专断,那样的第一书记应当叫霸王,不是民主集中制的“班长”。并说:“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13]
    毛泽东对刘邦、项羽的评论,无论对做政治工作的人和从事研究西汉历史的人,都有宝贵的启发意义。毛泽东还常常讲到贾谊,称他为“英俊天才”,特别赞誉他所写两篇名文《过秦论》和《治安策》中对历史问题和西汉社会现实问题的卓越的见识。1958年4月,毛泽东写信给他的秘书田家英,说:“如有时间,可一读班固的《贾谊传》。可略去《吊屈》、《鵩鸟》二赋不阅。贾谊文章大半忘失,只存于《史记》的二赋二文,班书略去其《过秦论》,存二赋一文。《治安策》一文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贾谊于南放归来著此。除论太子一节近于迂腐以外,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读。”[8](P,45)贾谊在《治安策》中所论述的都是汉文帝时国家政治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而敢于大胆直言,痛陈利害,说明当时朝廷上有一种鼓励直谏、广开言路的风气,贾谊本人尤其具有为国家民族利益不顾个人祸福、敢于直陈无隐的风格。这正是毛泽东所特别称道的当时“有一种颇好的气氛”,他在贾谊的政论中受到启发,作为最高领导人,他当时很向往形成一种开明的、民主的,让大家畅所欲言的气氛。毛泽东对西汉名将赵充国也有精辟的评论。赵充国是武帝、宣帝时驻守西北边境的将军,宣帝时他在河西为了招降西羌提出屯田策略12条,主张不要冒险轻进,扩大事端,应让戍卒平时垦田,战时出征,解决远途运输和费用浩巨的困难,以逸待劳,对羌人慑之以威和抚之以诚,达到胜利平定的目的。开始时,汉宣帝本人和大多数文武臣僚都主张出兵穷追,不采纳赵充国的计策,皇帝还对他严词责备。由于他出自忠于国家的至诚,坚持说理,力陈利害,终于使多数大臣从反对转为赞成。毛泽东对《汉书·赵充国传》中篇幅甚长的详尽记载加了许多圈点、划线和重点符号,写了“说服力强之效”的批语,说明他对赵充国的勇气、谋略和功绩的赞赏。50年代末,毛泽东和他的老朋友、历史学家周谷城在中南海游泳池游泳,出水后休息时,两人并肩坐在遮阳伞下谈今论古。毛泽东手里拿着一本线装书《汉书》,翻到《赵充国传》时说:赵充国主张在西北边疆屯田,这个人很能坚持真理,坚持正确的主张。他的主张在开始时,赞成的人不过十分之一、二,反对的人达十分之八、九;到后来,他的主张逐渐被人接受了,赞成的人达十分之八、九,反对的却只有十分之一、二。真理要被人接受,总要有个过程,无论是过去和现在都是如此。[9](P,50-51)不必详举其他例证,从上述对刘项、贾谊、赵充国的评论已突出地说明,毛泽东不愧为评说历史的高明的行家。他的论说有两个特点。一是对祖国悠久的历史有深厚的感情,对于有卓越建树和非凡谋略的人物充分地肯定,他的论说寓含着深刻的哲理。二是着重阐发历史遗产中具有民主性、人民性和智慧过人、具有辩证法的东西,将之特别彰显出来,赋予古代的智慧以新的意义,为今人提供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借鉴。范文澜的史著在观点、认识上与毛泽东是息息相通的,他的历史主义的态度,成功地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方法,站在人民的立场,指点江山评论千古,有许多深刻的思想和精辟的见解,因而受到毛泽东的赞赏。
    毛泽东和范文澜长达30年的友谊,基础异常深厚,他们既是各自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代表了20世纪中国的时代精神,又同样具有浓厚中国民族的特色,因此彼此在精神上保持着强烈的共鸣。毛泽东提倡中国作风、中国气派,范文澜的作品正是代表这种风格的上乘之作。他和毛泽东一样,精熟于古代的名家名作,对古典文学有高深的素养,本人且擅长于写古文,又善于从当代汉语和人民大众化的语言中吸收丰富营养,因而他的著作既有鲜明的时代风貌,又有厚重、洗炼、生动的风格,气势磅礴,文采斐然。范文澜很敬佩毛泽东诗词恢宏的意境、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驾驶语言的能力。1946年秋,他在晋冀鲁豫解放区,读到毛泽东著名的词《沁园春·雪》,为毛泽东抒发的雄伟的意境和词的高度艺术成就而欣喜激动,写了《沁园春译文》发表在《人民日报》,表达他对毛泽东的非凡胸襟和才华的景仰,恰恰又通过这篇译文,表达了范文澜本人的文学审美情趣和高超的文字功力。
    毛泽东和范文澜长达30年的友谊还有一点巧合的地方:他们两人同岁,都出生于1893年。
    [收稿日期]2001-02-20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534.
    [2]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63.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4]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49.
    [5]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208-212.
    [6]刘大年。《历史研究》的光荣[A].刘大年历史研究论文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刘大年。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序[A].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15.
    [8]王子今。毛泽东与中国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216.
    [9]张贻玖。毛泽东读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24.
    [10]陈东林,郭金荣。毛泽东读《资治通鉴》[N].人民日报,1991-11-23.
    [1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
    [12]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21.
    [1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3.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