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王国维的汉晋木简研究(2)

二、汉晋木简研究成就
    20世纪初叶,作为四大发现之一(其他三项为殷墟甲骨文、敦煌文书、明清内库档案) 的汉晋木简的出土,更为西北史地的研究注入一股新鲜活力。王国维正是利用这批新发 现的考古材料,将边疆史地的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他在书中不仅考校文字,诠释词 语,疏通文意,还对与之有关的汉晋历史制度进行考证,其中对遗址性质、汉长城走向 及鄣燧布局、屯戍组织、西域史地、中外交通的研究,对行文关系及文书制度、简牍缀 合及编联的解析,创获犹多,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意义。下面就王国维考 证的几个主要问题略加说明。
    (1)长城方位及烽燧守卫系统
    早在战国时期,燕、赵、秦等国就在北部边境一带修筑防御城墙。秦统一后,建成西 起临洮,东至于海,绵延万里的防卫屏障--长城。汉武帝击败匈奴后,为了巩固西北 边防,设城筑塞,“始筑令居以西,列四郡、据两关焉”。终汉一代,对长城不断修 缮完固,规模渐趋宏大。“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隧,有吏卒数 千人。”但是,汉长城的起讫地,史书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斯坦因在敦煌以北的一些烽 燧遗址中发现西汉时期的简牍。根据这批材料,斯氏对河西走廊以西的汉代长城和烽燧 遗址进行了广泛而全面的调查,并对汉代长城的位置、走向构筑方式,烽燧的分布状况 、结构和功能,长城与烽燧的修筑年代等问题作了具体分析。王国维同意斯坦因的说法 ,并根据法显《佛国记》、《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和唐人所著《沙州图经》等资 料加以补充。汉代以后的长城,既有所废弃,又有所补修。法显所见“敦煌有塞,东西 可八十里,南北四十里”。长度缩短,已是颓废之后的汉长城。前凉时李暠又加以新 修,“玄盛乃修敦煌旧塞东西(应为东北)二围,以防北虏之患。筑敦煌旧塞西南二围, 以威南虏”。唐人所记沙州有古长城、古塞城两种遗址,既包括汉长城,又有魏晋时新 修的区段。《沙州图经》载有古长城,正是汉长城旧址,位于敦煌以北,是汉代屯戍之 所,也是“由中原通西域之孔道”[7]。汉时边塞烽燧均沿长城一线设置,职官系统为 郡--都尉府--候官--燧。
    (2)玉门关址问题
    汉武帝时期,为了保护河西走廊的安全和丝绸之路的畅通,设置了阳关和玉门两道关 卡,作为通向西域的门户。两关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路,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 要关口。但是,玉门关的确切地点,唐代以来就不能明指,史书记载互有歧异,各不相 同。斯坦因发现汉晋木简之后,玉门关址问题再度引起争论。沙畹根据斯氏在敦煌西北 约100公里处的小方盘城发现的一枚汉简“大始三年闰月辛酉朔己卯玉门都尉护众谓千 人尚尉丞无署就≈(1922)”以及《史记·大宛列传》的一段记载,汉武帝太初三年,贰 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还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使使上书言:‘道远多乏食,且士 卒不患战,患讥。人少,不足以拔大宛。愿且罢兵。益发而复往。’天子闻之,大怒, 而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贰师恐,因留敦煌”。主张汉武帝太初以前的玉 门关应在敦煌之东,是以汉武帝使使遮玉门,贰师将军乃留敦煌,不敢东向以入关也。 敦煌西北之玉门关,则是太初以后所置,因而提出玉门关曾经西迁之说。
    王国维同意沙畹的意见,并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进一步指出,酒泉郡治下的 玉门县即为太初以前的玉门关所在地,太初以后的玉门关址,《史记·大宛列传》注引 唐《括地志》云:“玉门关在县西百一十八里。”“县”是指唐代的寿昌县,即汉代的 龙勒县。他还根据上引简文,考定玉门关西迁之年“必在李广利克大宛之后(太初四年) ,西起亭至盐泽之时”[8]。
    王国维关于玉门关址的新说,后世学者不断加以修正、补充。劳榦《两关遗址 考》[6](P537-546)也认为汉武帝太初四年后,玉门关曾西迁至敦煌西北的小方盘城。 但他指出王氏“玉门关即玉门县”的错误,汉玉门旧关在今嘉峪关和赤金峡两处。向达 《两关杂考》[9](P373-392)根据新发现的敦煌文书《沙州都督府图经》对玉门关的记 载“县北一百六十里,汉武帝元鼎九年置,并有都尉,《西域传》东即限以玉门、阳关 也”以及《汉书·地理志》、《史记·大宛列传》,认为汉玉门关在敦煌西北的小方盘 城,并且“自始置以至终汉之世俱在敦煌。唯至隋唐,则玉门关已徙至敦煌以东瓜州之 晋昌县境”。因而太初三年西迁之说是没有根据的。陈梦家《玉门关与玉门县》[10](P 195-204)也指出玉门关西迁之事根本不可能,并推测玉门关口应在斯坦因编号T14之西 或西北,即在T11-12或T13-14之间。
    劳榦、向达、陈梦家诸人对玉门关址的研究,是继承了王国维的工作并向前推 进了一步。近些年,随着考古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渐趋明朗。1978年 ,甘肃博物馆文物考古队对敦煌以北长城烽燧进行考察,在小方盘城以西11公里的马圈 湾遗址作了发掘,获得1217枚汉简。经过初步整理后认为,玉门都尉治小方盘城,位于 玉门候官治所马圈湾遗址东11公里,大煎都候官治凌胡燧,位于马圈湾遗址西南约50公 里,故玉门都尉与大煎都候官之间的邮书路线为东西方向,都尉府发往大煎都候官的文 书称“西书”,反之称“东书”。据出土简文知,玉门候官治所附近的邮书路线为广汉 燧--候官隧--玉门关。故玉门关当位于马圈湾遗址西侧,即候官燧与临要燧之间。 作为主要交通咽喉的玉门关,当置于驿道上,坐东向西。今马圈湾附近有一高地,驿道 从中穿过,可能成为探索汉玉门关址的重要地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