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上)(一)(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10:11:40 未知 辛德勇 参加讨论
关于此所谓“陈郡”的始设年代,王国维推断有两个自相矛盾的时间。王氏先是说,此陈郡虽见称于始皇二十六年之后,“然不得谓始皇二十六年未有此郡”,即它有可能设置于秦始皇二十六年之前。但是,王国维随即又说,秦之陈郡,乃是始皇三十三年设立九原、南海、桂林、象郡后,与东海郡一同析置。谭其骧则推测说:“按《始皇本纪》,二十三年,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陈郡当置于是年。秦于六国故地多置郡,且自陈以至平舆,实得《汉志》淮阳、汝南二郡之地,果优足以置一大郡。”所说虽然非常合乎情理,却苦于在当时尚找不到直接证据。 秦封泥见有“淮阳弩丞”。秦朝郡、县俱设有丞[87],然而秦封泥所见县丞只是在县名后缀加丞、印等字,作“X丞”、“X丞之印”、“XX之丞”、“XX丞印”,并无职事之分别,说明其员额应仅有一名;而封泥中所见郡丞,却不止一名,且各有专门的职事,如邯郸郡的“邯造工丞”、代郡的“代马丞印”、琅邪郡的“琅邪水丞”[88],所以,这方“淮阳弩丞”印,也应该是属于淮阳郡的“弩丞”。 汉高祖十一年,立有淮阳国,都陈县,即当年陈胜所攻之陈邑[89]。淮阳国辖有此所谓“陈郡”及颍川两郡境域,《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说秦取“陈以南至平舆”地域,俱在此淮阳国之“陈郡”辖界[90]。参合“淮阳弩丞”封泥来推测,此所谓“陈郡”,本应名为淮阳郡,是由秦淮阳郡沿承而来,淮阳国的国名也是得自这一郡名。盖淮阳郡治陈县,依前述汉初人以郡治县名替代郡名的叙事习惯,完全可以用郡治之邑“陈”,来代指淮阳郡名。不惟《史记·陈涉世家》云“陈守令皆不在”,是循此通例;《汉书·高帝纪》载张良献计笼络韩信,谓“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91],以及《史记·货殖列传》以陈与沛、汝南、南郡等郡并举[92],也应是如此。 马非百针对王国维和谭其骧对陈郡的考证,曾指出:“陈有守有令,其为一郡,实无可疑。唯郡名似当为淮阳。《史记·留侯世家》:良尝学礼淮阳。……云梦出土的四号墓中有木牍二方,牍中亦有‘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知也’之语。据考证此墓为秦设置南郡至秦统一全国这一历史时期之葬地。而所谓‘直佐淮阳,攻反城久’,则是指秦始皇二十三年李信攻楚大败后,秦王复召王翦使将兵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一役而言。然则在秦始皇时,淮阳确已成为‘攻反城’之重要根据地及指挥部矣。” [93]今案马说不够确切,云梦木牍“攻反城”之役,与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并虏荆王一役无关,而是继此之后的另一次战役。《史记》记述秦灭楚经过云: (秦王政)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强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94] 郢为今湖北江陵,陈为今河南淮阳,两地先后为楚国都城,至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之时,均已归入秦人版图,故秦王政巡游至此。项燕等“反秦于淮南”时,陈邑附近已在秦人控制之下,所以,云梦木牍之“黑夫”,在书信中云其乃是“佐淮阳”而“攻反城”[95]。这可以证实确如谭其骧所推测,秦廷在王政二十三年取得陈以南至平舆一带之后,当即设立了淮阳郡[96]。 总括以上所做考述,可以明确:楚郡、陶郡两郡,目前均没有足够史料,能够说明其属于秦郡;鄣郡和九原郡,很有可能为秦郡,只是迄今为止,还没有能够论定其始置年代;郯郡(即东晦郡)和闽中可以确定为秦郡,但郯郡(即东晦郡)的始置年代,同样无法认定,闽中郡则不可能设置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划定秦郡之时或是在此之前,而只能在此之后;剩有广阳、河间和淮阳(陈郡)三郡,基本能够断定,应设置于秦始皇二十六年之前。 除了广阳等三郡之外,在上述诸家之外,还有一些学者,考订以为在始皇二十六年之前,应存有其它秦郡;而利用相关文物资料,对此还可以再加以印证和补充。 河内。其说始出姚鼐,谓《史记·项羽本纪》载赵将司马卬定河内而立为殷王,王河内,故“秦有河内郡也”[97]。因谭其骧置河内于三十六郡设定之后所分置,马非百《秦集史》续有详细考辨云: 河内立郡之始,似当在昭王时。《六国年表》:昭王二十一年,魏纳安邑及河内。三十三年,魏入南阳。三十九年,攻魏,拔怀。四十一年,取邢丘。自是,遂有河内之大半。安邑即河东。河内在魏及汉均为一郡〔《孟子》:梁惠王云: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东凶亦然。胡三省注:河内、河东,魏二郡〕。在秦亦应为一郡。昭王时有河东守王稽。足证河东在昭王时即已立郡。安邑、河东同时入秦,其立郡亦必在是时甚明。 《白起列传》: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如河内原非一郡,而秦汉两代均无名河内之县邑,则魏所献与昭王所之者,究为何地?而所赐民爵及发年十五以上者又为何地之人?以上文“王之汉中”,“又之上郡北河”文例观之,所谓“之汉中”者,往汉中郡也,“之上郡北河”者,往上郡属县北河也。则此所之之河内,亦必为一郡,实已毫无疑义。《秦始皇本纪》:十八年,大兴兵伐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杨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上地,《正义》:上郡上县,今绥州等是也。将上地、将河内,即将上郡及河内所发之兵也。准以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秦本纪》〕,及发四郡兵助魏击楚〔《六国年表》〕之例,如河内不是一郡而为一县,则杨端和所将之兵,岂能自成一军耶?[98] 马氏所论,信而有征,诚为以往研究秦郡者所忽略,今应据之补入。 清河。存世有秦“清河太守”封泥[99]。这方封泥曾着录于《齐鲁封泥集存》,王国维为《集存》撰跋文,据其形制断为“汉初之物”[100]。当年王氏所见秦封泥有限,判断不够准确;近年秦代封泥大量出土后,研究者已可明确断定这方封泥应属秦代[101]。 西汉有清河郡,核心区域在今河北清河、故城至山东临清、武城、夏津、高唐一带[102],即汉以前之《山经》、《禹贡》河与《汉志》河这两道黄河河道中间的地域[103]。战国时这里属赵国,有武城邑,又称东武城,为平原君赵胜封邑[104]。清河在赵为东疆重地,与常山(恒山)东西并称[105]。秦王政十四年,秦将桓齮攻取赵平阳、武城[106]。由平原君封邑可知,武城为清河重镇,它的失守,标志着秦已攻取整个清河区域。所以,秦清河郡即应设置于此时。 秦清河郡的范围,西部应比汉代的河间郡要广阔许多。与武城一道入秦的平阳,位于唐“相州临漳县西二十五里”[107],在漳水南岸[108]。武城所在的清河地区,既然已经设郡,平阳所在的漳水南岸区域,不能无所统属,应当一并归入清河管辖。 恒山。近年发现有“恒山候丞”封泥[109]。卫宏《汉官旧仪》载汉代官制云: 汉承秦,郡置太守。……边郡……置部都尉、千人、司马、候、农都尉,皆不治民。[110] 据此,则候为秦边郡武官,非内地所设官职,说明恒山曾为秦之边地。秦统一后恒山地区不濒临边境,其成为边地,只能是在初被秦人吞并的时候。 秦王政十四年,秦将桓龁率兵“取宜安”,唐初李泰称宜安地在“常山稾城县西南二十五里”[111];翌年,秦军又拔取鄱吾,唐人司马贞云鄱吾也是在常山附近[112]。这里所云“常山”,是沿用隋代郡名,唐代在大多数时间内名为恒州[113],州名得自辖界内的恒山[114],“常山”即恒山所改名(详下第五节)。宜安、鄱吾都在恒山附近;而在此之前,燕国曾“献常山之尾五城”以事秦[115],前后相并,表明在秦始皇十四、五年间,恒山周围区域已并入秦境,恒山郡也就应当设立于此时。 此时,赵国的腹心部即邯郸附近的东阳地区,还没有易手;北部赵之代郡和燕国,则直到秦王政二十五年,才被秦国灭掉[116]。《荀子·强国》篇中,有下列一段记载,正反映出恒山附近地区在这一时期内处于秦国边防前沿的状况: 今秦南有沙羡与俱,是乃江南也;北有胡、貉为邻;西有巴、戎。东在楚者,乃界于齐;在韩者,逾常山乃有临虑;在魏者,乃据圉津,即去大梁百有二十里耳;其在赵者,剡然有苓而据松柏之塞,负西海而固常山,是地遍天下也。威动海内,强殆中国。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 文中“圉津”,唐人杨倞注云:“‘圉’当为‘围’。《汉书》曹参下修武,度围津。颜师古注曰:‘在东郡。’” [117]秦攻取围津附近地区设置东郡,在秦王政五年[118],故《荀子》所述史事应在此之后。又《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王政十七年灭韩置颍川郡[119],而上文论秦与列国间疆界,韩国尚预名其间,知应在此之前。其论秦赵界域,谓秦人“负西海而固常山”,正说明在王政十四、五年至十七年期间,秦人乃是据有恒山(常山)周围地区而俯临赵国[120];所以,才会设置“恒山候”这一武职。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述《中国疆域沿革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