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世纪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充满社会变动与更革的时期。在这400年间,中国境内先后出现了五代十国(907~960年)和契丹族人建立的辽(916~1125年)、汉族人建立的两宋(960~1279年)、党项族人建立的西夏(1038~1227年)、女真族人建立的金(1115~1234年)、蒙古族人建立的蒙元(1206~1368年)等政权。其间既有政治上的分裂与对立,又有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各种形式的交往与沟通。既有激烈的碰撞,以至于兵戎相见,互相残杀,也有各种形式的融合,以至于元朝将宋辽金时期北方的汉人、契丹人、女真人统称为“汉人”。不同历史积淀、不同社会形态、不同生活方式下形成的异质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在痛苦中迸发出新的因子,导致中国文化的融合与更新。这是一个由统一而发生分裂,又从分裂而归于统一的历史时期。 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各个政权范围之内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典章制度以及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涉及到两个及多个政权的研究,也大多停留在讨论双边或多边的关系问题。从对于更长时段的研究来看,如引起学术界广泛注意的“唐宋变迁”、“宋元变迁”等讨论,也多着眼于中原汉族政权与前后王朝的比较,而未能将该时期的社会全貌完全纳入视野。 随着上述论题研究的日趋深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所谓“社会”与“文化”,事实上是在超越政权界限的广阔场景下展开的。如果孤立地着眼于某个政权,将原本融通的历史事实人为地拆解开来,这样的研究方法势必造成种种忽略与遗漏,难以把握总体社会背景之下多侧面、多因素的活生生的互动关系,从而导致整体认识上的偏差与失误。 有鉴于此,我们设计了“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一研究课题,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的重大科研项目。我们拟从中国古代文化的大格局出发,从“碰撞与融合”这一视角着眼,对10~13世纪中国境内的不同文化的冲突、沟通与整合进行总体研究,以期对于该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获得真切的理解;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争取对以往的相关研究层面有实质性的突破。 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2004年7月29日~8月3日,在内蒙古赤峰市召开了“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40余人,其中包括10多位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及台湾地区的学者。大会共提交了38篇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其中既有紧扣主题,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为主的讨论,也有关于辽宋夏金元史的专题研究。具体论题的丰富、研究视角的多样,敏锐的问题意识及新颖观点的提岀,都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学术讨论和实地考察,学者们深切地感悟到:中国历史上的10~13世纪,是充满着创新,也充满着磨难的历史发展过程。今天对于这一时期的认识,也将是一个艰苦而充满探索的过程。只有通过广大学者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我们的认识不断深化。本书就是该课题的阶段性研究和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一项重要成果。 本书自10~13世纪的整体政治大势着眼,指出在当时,相对于宋朝来说,辽、夏、金都不再是周边附属性的民族政权,而已经成长为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都能够与赵宋长期抗衡的少数民族王朝。中原王朝的核心地位和领头作用,不是体现在统一大业的领导权上,而是表现在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巨大深远影响上。如《试论十至十三世纪中国境内诸政权的互动》一文,论述了10~13世纪中国境内诸政权互动的历史条件、复杂情况以及历史互动的统一进程与民族气节等问题,努力更准确地把握这一时期的历史脉动。 与以往研究辽宋、宋金关系者往往偏重于南北军政对立局面的做法不同,本书着重考察了双方之间长期的文化交流、商贸交通、使节往来关系,讨论了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的制度文化、宗教信仰与民族意识。如《双陆与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一文,详细考察了“双陆”这种古代博戏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它源于古印度,曹魏时传入中国,盛行于隋唐,至南宋时,稍显衰落。然而,在与两宋同时的辽和金以及后来的元朝的契丹、女真、蒙古和汉人中,都得到广泛的传播,反映了中国北方民族对中原文化的传承。人们对“双陆”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双陆”从印度传入之初,被视为“胡戏”;隋唐五代时,已逐渐融合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辽、金时,则被视为汉文化的象征。这一过程不仅折射出中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还反映了外来文化传入后,进而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轨迹。经过消化和改进的“双陆”博戏,同传入时已有很大不同,并具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双陆”从“胡戏”而变为与围棋、象棋等并列的博戏活动,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及其融会不同文化的能力。 本书还讨论了各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岀的不同路径,以及新旧政权交替之际地方势力的因应之道及其衍生所带来的国家认同问题。如《宋、金、元文化思想碰撞与融合--探究郝经的夷夏观、正统论与道学演变》一文,以元初思想家郝经为个案,从夷夏观念、正统论与道学的演变的角度讨论宋金元文化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本书一些文章还讨论了历史上“汉化”等范畴的不断演变,注意到所谓“汉化”、“封建化”过程与各个民族“文明化”过程的联系与区别,既注意到少数民族选择汉制的主动,也注意到他们维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努力。文化碰撞与融合问题具有复杂性:既看到文化“碰撞”带来的破坏与生机,也看到“融合”之后的发展与可能产生的危机。 本书的另一部分内容是在“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的大背景下关于辽宋夏金元史的专题研究。其中不仅有讨论特定的政权、局部地区、个别制度的研究,也有从语言文字、考古发现、图像资料、民族审美取向及艺术趣味等方面入手的研究。就研究方法而言,有的以严密的实证考订见长,有的则运用了新的分析工具。如《从中央与地方关系互动看宋代基层社会的演变》一文,对两宋的基层社会进行了长时段、多侧面的研究,论证了地方豪强与菁英、地方官员、基层武力与胥吏三股势力,基本上构成了宋代基层社会的三个支柱,三者彼此合作,互相依存;同时也形成某种程度的竞争与紧张关系。此一现象为后来的朝代所继承,成为明清以来中国基层社会的雏形。 从“碰撞与融合”的视角,在10~13世纪这一漫长而广阔的历史发展视野中,把握辽宋夏金元之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互动的研究,还是初步的。相信今后将会不断取得新的重大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