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陕西航运之地理研究(下)(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12:11:57 《历史地理》 辛德勇 参加讨论
[18]《汉书》卷一九下《百官公卿表》下,页772~773。 [19]《史记》卷二九《河渠书》,1409~1410。《文选》卷一班固《西都赋》,页24。 [20]《史记》卷二九《河渠书》,页1409。 [21]《史记》卷二九《河渠书》,页1409~1410。 [22]《汉书》卷六《武帝纪》,页165。《史记》卷二九《河渠书》,页1409~1410。《汉书》卷二九《沟洫志》,页1679。 [23]马正林《渭河水运和关中漕渠》,刊《陕西师大学报》,1983年第4期,页92~102。 [24]《三辅黄图》(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陈直《三辅黄图校证》本)卷六,页135。 [25]《三辅黄图》卷一引《庙记》,页23。 [26]《文选》卷一班固《西都赋》,页23。 [27]《三辅黄图》卷一,页19。 [28]嘉庆《长安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中国地方志丛书》影印1936年排印本)卷一四《山川志》下“《水经注》水道考”条,页407~409。 [29]足立喜六《長安史迹の研究》之《漢の長安城》,请参见王双怀等译本《长安史迹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页84。 [30]《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卷六一《郭衍传》。《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60)卷四九七《河渠》二,页5949。 [31]《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一七二《李石传》,页4485。 [32]《旧唐书》卷一○五《韦坚传》,页3222;卷一七二《李石传》,页4485。 [33]《类编长安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卷六《山水类》“沣水”条,页172。 [34]《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正义》(页260)及《长安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宋元方志丛刊》影印清毕沅校勘本)卷一二长安县(页140)引《括地志》。 [35]《水经·渭水注》,据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卷一九,页10a~12b。 [36]《文选》卷一班固《西都赋》(页24)也说漕渠是“溃渭洞河”。《水经·渭水注》(王先谦合校本,页16b)亦同样记载漕渠是“东至于河”。 [37]马正林《渭河水运和关中漕渠》,刊《陕西师大学报》,1983年第4期,页98~100。 [38]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渭河研究组《渭河下游河流地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八章第二节《渭河河口拦门沙的表现及其形成的动力条件》,页133~134。 [39]《汉书》卷六《武帝纪》,页177。 [40]参阅吕卓民《西安城南交、潏二水的历史变迁》,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第2期,页163~174。 [41]参阅黄盛璋《西安城市发展中的给水问题以及今后水源的利用与开发》,原刊《地理学报》1958年第4期,此据作者文集《历史地理论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页10~21。 [42]《汉书》卷六《武帝纪》唐颜师古注引臣瓒语,页177。 [43]《水经·渭水注》,据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卷一九,页6,页10。 [44]《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下,页1170;卷一《武帝纪》注引臣瓒语,页177。又《西京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一,页1。 [45]《水经·渭水注》,据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卷一九,页6。 [46]《水经·渭水注》,据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卷一九,页10a~11a。 [47]《汉书》卷六三《戾太子传》页2748,卷九七上《外戚传》上,页3950。《续汉书·郡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65,《后汉书》本)一京兆尹长安县下(页3403)梁刘昭注引《皇览》。《水经·渭水注》,据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卷一九,页10b~11a…… [48]《汉书》卷九七上《外戚传》上唐颜师古注,页3951。《太平寰宇记》(清光绪八年金陵书局刻本)卷二五雍州长安县,页21。 [49]《太平寰宇记》卷二五雍州长安县,页21a。案戾后园,《太平寰宇记》原文作“戾园”,据《汉书·戾太子传》(页2748),戾园乃戾太子据陵园,在湖县“阌乡邪里聚”,故此“戾园”应为“戾后园”之讹。 [50]《太平寰宇记》卷二五雍州长安县,页21a。 [51]见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之《水经·渭水注》部分,图三“根据水经注复原之汉长安附近水道图”。 [52]黄盛璋《关于<水经注>长安城附近复原的若干问题--兼论<水经注>的研究方法》,原刊《考古》1961年第6期,此据作者文集《历史地理论集》,页42~56。 [53]见《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之《水经·渭水注》部分,图四。 [54]《水经·渭水注》,据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卷一九,页16。 [55]《史记》卷二九《河渠书》,页1411。 [56]《史记》卷二九《河渠书》,页1411。 [57]《史记》卷五三《萧相国世家》,页2014~2016。 [58]《史记》卷五三《萧相国世家》,页2016。 [59]《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页2043~2044。 [60]《汉书》卷九九下《王莽传》下并唐颜师古注,页4189。 [61]《华仓遗址勘查记》,刊《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3期,页62~70。《汉华仓遗址发掘简报》,刊《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6期,页20~28。 [62]《水经·渭水注》,据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卷一九,页28b。 [63]《华仓遗址勘查记》,刊《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3期,页62~70。《汉华仓遗址发掘简报》,刊《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6期,页20~28。 [64]《三辅黄图》卷六,页135。 [65]《汉书》卷六《武帝纪》,页158。《水经·渭水注》,据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卷一九,页7b~8a。 [66]《三辅黄图》卷六,页135。《元和郡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卷一京兆府咸阳县,页13。 [67]此点承邓霞、时瑞宝、曹发展几位先生介绍,谨致谢意。 [68]《史记》卷三○《平准书》,页1421~1422,页1439。 [69]《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页3261。 [70]《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下,页1642。 [71]《史记》卷二九《河渠书》,页1408。 [72]《汉书》卷二九《沟洫志》,页1681,页1685。 [73]《史记》卷三○《平准书》,页1420。《三辅黄图》卷六,页135。 [74]《史记》卷二九《河渠书》,页1409。 [75]《史记》卷二九《河渠书》,页1409。 [76]《史记》卷二九《河渠书》,页1409~1410。 [77]《史记》卷二九《河渠书》,页1410。 [78]《汉书》卷一九下《百官公卿表》下,页772~773。 [79]《史记》卷三○《平准书》,页1424~1425。 [80]《史记》卷二九《河渠书》,页1410。 [81]《三辅黄图》卷六,页135。 [82]《水经·渭水注》,据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卷一九,页12。 [83]《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页1141。《史记》卷三○《平准书》,页1441。 [84]《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页1141。 [85]《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卷八○上《杜笃传》,页2603。 [86]《汉书》卷六《武帝纪》唐颜师古注引臣瓒语,页177;卷八七上《扬雄传》上,页3541。《西京杂记》卷一,页1。《史记》卷三○《平准书·索隐》引荀悦语,页1428。 [87]《史记》卷三○《平准书》并《索隐》,页1436。 [88]《西京杂记》卷六,页43。《史记》卷三○《平准书》,页1436。 [89]《战国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卷三○《燕策》二“秦召燕王”条,页1077~1078。 [90]赵力光《中国古代瓦当图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页380。 [91]《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页1166。 [92]《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页1141。 [93]案这方封泥现藏芝加哥大学远东图书馆,见钱存训《封泥小识》引述封泥文字,据作者文集《中国古代书籍纸墨及印刷术》(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页39。 [94]《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唐颜师古注引述曹魏如淳语,页727。另外奉常、治粟内史、少府、水衡都尉、主爵中尉诸官也下设有都水长、丞,见《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页726~736。 [95]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5卷三“扶荔宫”条原文并何氏校释,页208~209。 [96]赵力光《中国古代瓦当图典》,页388。 [97]如《史记》卷九二《淮阴侯列传》(页2613~2614)记韩信率军由夏阳渡河击魏王豹;《汉书》卷六《武帝纪》(页183)记汉武帝于元鼎四年“行自夏阳,东幸汾阴”。 [98]《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上,页1545。 [99]见《文选》卷四五《秋风辞并序》,页636。 [100]《汉书》卷八七上《杨雄传》上,页3535。 [101]《后汉书》卷八○上《杜笃传》,页2597。 [102]《后汉书》卷八○上《杜笃传》唐李贤注,页2597。 [103]《西京杂记》卷五,页33。 [104]《汉书》卷七一《薛广德传》,页3047。
|
- 上一篇:《冥报记》报应故事中的隋唐西京影像
- 下一篇:“清、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