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第三次“围剿”与反“围剿”探微(上)(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1:11:02 《近代史研究》 黄道炫 参加讨论
[7] 《中国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为一致协力扑灭赤匪告全国同胞书》(1931年6月15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二),第364页。 [8] 《在赣欢宴各界之演说》,《江西民国日报》,1931年2月26日。 [9] 蒋介石:《剿匪应从精神、组织与纪律来奋斗》,《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1卷,台北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20页。 [10] 《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0册,第50页。 [11] 《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1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版,第282-283页。 [12]《 党政委员会组织成立呈报中央文》(1931年7月13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文物档案,002060500009012,以下不一一注明藏处。 [13] 《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1册,第419页。 [14] 《总前委第六次会议纪要》(1931年6月2日),《兴国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专辑),兴国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0年编印,第151页。 [15] 《总前委第九次会议纪要》(1931年6月22日),《兴国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专辑),第158-159页。 [16] 《红军一方面军总前委第一次扩大会议记录》(1931年6月22日),《兴国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专辑),第162页。 [17] 郭化若:《粉碎蒋介石亲自指挥的第三次“围剿”》, 《兴国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专辑),第12页。 [18] 《陈铭枢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70页。 [19] 《对粤与剿共》,天津《大公报》,1931年6月20日。 [20] 蒋介石日记,1931年6月10日。 [21] 《国民政府慰劳剿共将士通电》,《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光明日报出版社1984年版,第973页。 [22] 《国府告全国武装同志电》(1931年6月10日),《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第975页。 [23] 《宋子文电蒋中正陈说变更剿匪宣传方针》(1931年7月14日),蒋中正文物档案,002080200051035。 [24] 《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1册,第377页。 [25]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01页。 [26] 《毛泽东致以栗、震林等同志信》(1931年6月28日),《江西党史资料》第19辑(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1991年编印,第41页。 [27] 《毛泽东致以栗、震林等同志信》(1931年6月28日),《江西党史资料》第19辑(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第41-42页。 [28] 《军阀混战的形势与前途》,红七军政治部编《火炉》第1期,1931年7月18日。 [29] 《军阀混战的形势与前途》,红七军政治部编《火炉》第1期,1931年7月18日。 [30]《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13页。 [31] 郭化若:《粉碎蒋介石亲自指挥的第三次“围剿”》,《兴国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专辑),第12-13页。 [32] 郭化若:《粉碎蒋介石亲自指挥的第三次“围剿”》,《兴国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专辑),第13页。 [33]《蒋介石致何应钦、熊式辉电》(1931年6月20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二),第373页。 [34]《蒋中正电朱培德宋子文赤共主力向赣闽移本军月内集中完毕即进攻》(1931年6月23日),蒋中正文物档案,002020200011117。 [35]《何应钦电蒋中正匪主力窜集德胜关樟村一带己本钧旨令第三军团主力进占何田岗石沟圩之线令十八军进向黎川》(1931年7月1日),蒋中正文物档案,002090300027081。 [36]《陈诚电蒋中正何应钦黎川匪以朱德彭德怀为主有窜建宁宁化之虞该路军拟向黎川搜匪主力攻击并规定各部行动等》(1931年7月2日),蒋中正文物档案,002090300027088。 [37]《蒋介石致左翼朱绍良、孙连仲、陈诚等电》(1931年7月3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二),第375页。 [38]《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1册,第356页。 [39]《罗卓英电蒋中正第十一师已抵黎川》(1931年7月5日),蒋中正文物档案,002090300024175。 [40]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10-211页。 [41] 《蒋中正电王树翰朱培德叶楚伧》(1931年7月30日),蒋中正文物档案,002020200011134。 [42]《此次剿匪非出匪不意不但不能肃清土匪且为匪所算也》(1931年8月6日),《陈诚先生书信集?家书》上,台北国史馆2006年版,第59页。 [43] 《蒋介石日记》(手稿),1931年7月11日。 [44] 《上官云相电蒋中正据降匪供称彭德怀三师分至沙溪中村黄陂欲诱深入再决战已饬属严防以待》(1931年7月17日),蒋中正文物档案,002090300027109。 [45] 《罗卓英电蒋中正据俘匪供述匪仍图诱我深入在龙岗东固一带集结主力与我决战等匪情》(1931年7月23日),蒋中正文物档案,002090300027164。 [46] 《蒋介石日记》(手稿),1931年7月20日。 [47] 《蒋介石日记》(手稿),1931年7月28日。 [48] 《夺取富田新安的命令》(1931年7月31日),《兴国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专辑》,第220页。 [49]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07页。 [50] 第三次反“围剿”结束后,苏区中央局谈到国民党空中力量的影响:“敌飞机轰炸威力颇大,一年来我军被其损伤者近千人。侦察亦有相当作用。”(《苏区中央局十月三日自瑞金来的长电》,《兴国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专辑》,第49页) [51] 李志民:《奇兵致胜》,《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红军反“围剿”回忆史料》,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59页。 [52] 《蒋中正电陈铭枢本午巡视左翼拟先到抚州再往南城再来右翼》(1931年7月2日),蒋中正文物档案,002020200011122。 [53] 《何应钦电蒋中正据陈诚电军情近况现待命龙冈急候钧令指示进止》(1931年7月30日),蒋中正文物档案,002090300027184。 [54] 有关国民党军调动情况可从下列文电中得到证明:《陈铭枢电蒋中正等共军三万余向固陂新安推进刻已令第十九路军会同第十八军出击并饬各部队严守新安富田阵地并询可否电请各军夹剿》(1931年7月31日),蒋中正文物档案,002090300024186;《陈诚电蒋中正据陈铭枢报称共军由兴国向北推进先头部队已抵方石岭西北刻第一路进击军拟取道快捷方式前赴增援》(1931年7月31日),蒋中正文物档案,002090300042429。 [55] 《蒋介石日记》(手稿),1931年7月31日。 [56] 《蒋介石日记》(手稿),1931年8月3日。 [57]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19页。 [58] 《苏区中央局十月三日自瑞金来的长电》,《兴国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专辑),第47页。文中“仓卒”应为“仓猝”之误。 [59] 《此次剿匪土匪总是逃避而不与我战》(1931年8月3日),《陈诚先生书信集?家书》上,第58页。 [60] 《蔡廷锴电蒋中正接沈光汉电刘旅占领龙冈头据土人云匪万余昨夜窜莲塘请示明日行动》(1931年8月6日),蒋中正文物档案,002090300027195。 [61] 《关于第三次赣南“围剿”经过史稿(1931年7-9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军事”(3),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5页。 [62] 李志民:《奇兵致胜》,《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红军反“围剿”回忆史料》,第63页。 [63] 《红三军团莲塘、良村战斗情况统计表》(1931年8月16日),《红三军莲塘、良村战斗情况统计表》(1931年8月17日),《红三军团黄陂战斗情况统计表》(1931年8月18日),《红一军团第四军八月七日战斗结束统计表》(1931年8月22日),《红七军莲塘、良村、黄陂战斗情况统计表》(1931年8月22日),《红一军团第四军八月十一日战斗结束统计表》(1931年8月24日),《江西党史资料》第19辑(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第90-96页。 [64] 《红三军团作战统计》(1931年8月16日),《红三军作战统计》(1931年8月17日),《红军第一军团第四军八月七日战斗结束统计表》(1931年8月22日),《红三军团作战统计》(1931年8月18日),《红军第一军团第四军八月十一日战斗结束统计表》(1931年8月24日),《红七军作战统计》(1931年8月22日),《兴国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专辑),第224-226、255-256、265页。 [65] 《蒋介石日记》(手稿),1931年8月10日。 [66] 《蒋介石日记》(手稿),1931年8月12日。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禹贡》五服的考古学观察(上)
- 下一篇:《禹贡》五服的考古学观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