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革命外交思想与实践(二)(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8:11:34 《史学月刊》 杨奎松 参加讨论
②最为典型的是曲星著《中国外交5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的结语,见该书第605~610页。其他如裴坚章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57~1969)》,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70~1978)》,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等,虽只叙述而无讨论总结,但叙述的思路也大体相似。 ③有研究者甚至断言:当年中国的革命外交政策,包括“用声援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和发达国家内部人民革命的方式,甚至用出兵、军援等军事斗争方式”去推动世界革命,通过外交人员去宣传鼓动所驻国家人民起来“革命”和直接参与所驻国的“革命斗争”,同样也是有利于和平目的一种外交手段。理由是那个时代与今天不同,当时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就应该那样做。见罗燕明:《正确评价和总结新中国外交史》,当代中国研究所网,http://www.iccs.cn/detail_cg.aspx?sid-516。 ④有不少网友撰文直言当今外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屈辱的外交”、“投降外交”、“卖国外交”,毛泽东时代敢斗敢拼的革命外交才是“最有力量最有前途的外交,也是最有骨气的外交”。参见马门列夫:《和平共处的革命外交与“和平外交”》,乌有之乡网,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0804/37884.html;《韬光养晦的外交就是在主子面前撒娇》,马克思主义评沦网,http://www.reviewing.cn/article/2009/0606/article_4482.html。 ⑤国际战略基金会编:《环球同此凉热--一代领袖们的国际战略思想》,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83页。 ⑥例如马继森的《外交部文革纪实》(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和杨公素的《沧桑九十年--一个外交特使的回忆》(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等。 ⑦如沈志华:《1950年中苏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关于中苏条约谈判中的几个争议问题》;《1958年炮击金门前中国是否告知苏联?》;《苏联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反应及其结果》,见沈志华、李丹慧:《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来自中俄双方的档案文献》,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杨奎松:《中苏国家利益与民族情感的最初碰撞--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为背景》,《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毛泽东与两次台海危机》,《史学月刊》2002年第11~12期;牛军:《中国对外政策“左”转的前夜》,见牛大勇、沈志华主编:《冷战与中国的周边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557~594页,等。 ⑧问友:《中国革命中之对帝国主义的策略问题》,《红旗》第5~6期,1930年8月19日;并见《柏山(即李立三)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讨论国际指示的发言》,1930年8月3日。 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对外宣言》(1931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802~803页。 ⑩这方面的电报及会议记录很多。如《张闻天、毛泽东、彭德怀关于来石楼讨论外交等问题致博古电》(1936年3月2日);《王世英外交工作报告》(1936年3月);《毛泽东关于敌情判断及八路的战略部部署致朱、彭、任等电》(1937年9月17日)等,《毛泽东文集》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7页。 (11)《南方局同志对外交的意见及对中央的建议》(1944年8月16日),南方局党史资料征集小组编:《南方局党史资料》(三),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10~117页。 (12)《中共中央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1944年8月18日),《南方局党史资料》(三),第118~121页。 (13)《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上的结论》(1945年5月31日),《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82~190页。 (14)见《毛泽东答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问: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1936年7月16日),《毛泽东文集》第1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0~403页。 (15)《中共中央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1944年8月18日。 (16)原话是:“无产阶级倘还不能够单独革命,扶助民主派对于封建革命也是必要的;因为封建武人是无产者和民主派公共的仇敌,两派联合起来打倒公敌,才能得着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任何阶级都必须得着这几种自由方有充分发展的机会。中共二大《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1922年7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4页。 (17)中共二大:《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1922年7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第63页。 (18)(19)毛泽东:《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1940年3月11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45、745页。 (20)转见《抗战初期中共中央内部军事方针的争论》,杨奎松:《走近真实--中国革命的透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0页。 (21)《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言》(1922年7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第107页;《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报告》(1920年7月26日),《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0页。 (22)中共四大:《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1925年1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第329~338页。 (23)中共三大:《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1923年6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第147页。 (24)毛泽东:《第二次帝国主义战争讲演提纲》(1939年9月14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廿二周年纪念》,《新中华报》1939年11月10日;《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中国文化》第1期,1940年2月。 (25)《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结论》(1945年5月31日);《愚公移山》(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第183~190,236页。 (26)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4~1475页。 (27)《中共中央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1944年8月18日。 (28)《中共中央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1949年1月19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44~49页。 (29)参见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3月5日),《毛泽东选集》,第1435~1436页;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周恩来外交文选》,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1~7页。 (30)参见刘少奇:《清算党内的孟塞维主义思想》;王稼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解放日报》1943年7月6,8,13日,等。 (31)转见《什特科夫关于金日成通报金一在北平谈判情况致维辛斯基电》(1949年5月15日);《柯瓦廖夫关于毛泽东通报与金一会谈的情况致斯大林电》(1949年5月18日),沈志华编:《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上册),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版,第187~188、189~190页。 (32)转见《毛泽东关于援越武器等可先给一部逐步增加等问题给中央电》(1949年12月24日);《关于应允许越南军队必要时到我国境内躲避等问题的电报》(1950年1月6日),《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28、271页。 (33)参见《谢巴耶夫关于亚洲国家工会和妇女大会事宜与刘少奇的会谈备忘录》(1949年12月26日);刘少奇在《在亚洲澳洲工会会议上的开幕词》(1949年11月16日),《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1册,第130~138页。 (34)1993年10月15日笔者访问列多夫斯基的笔记。 (35)乔治·F·凯南,柴金如译:《当前美国对外政策的现实--危险的阴云》(1949年12月),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05页。 (36)《关于日本的形势》,《争取持久和平,争取人民民主!》总第61期,1950年1月6日。 (37)《日本人民解放的道路》(社论),《人民日报》,1950年1月17日,第1版。 (38)中共中央1950年7月初就开始组建数十万人的东北边防军,中共中央亦多次开始讨论朝鲜战争局势,相信中国的因素加上去,才可能取得胜利。参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第428页;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3页。 (39)朝鲜停战谈判自1951年夏即已开始,由于中国方面坚持要求无条件遣返全部自己的2.1万名战俘,而美国方面坚持必须尊重战俘的意愿,双方重新走上战场。直至1953年斯大林去世,中朝方面才重回谈判桌,中国方面做了让步,并最终接受了自愿遣返的原则。 (40)毛泽东在1954年7月7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讲:“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这是苏联提出来的口号。”《毛泽东文集》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34页。 (4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见《周恩来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8页。 (42)《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1954年7月7日),《毛泽东文集》第6册,第334页。 (43)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11月6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41页。 (44)《美国政府文件(1952~1954)》(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2~1954),华盛顿,美国政府出版,1985年,第14卷第1部分,第462~463、477~479、489页;王炳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24~30页。 (45)转见《周恩来外交文选》,第84页;并见裴坚章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337页。 (46)中国大陆1954年9月3日开始炮击金门,随后出动空军轰炸浙江沿海国民党军队控制的重要岛屿。美国随即就此作出反应,12月2日与台湾当局草签了共同防御条约。条约规定:美国有在台湾、澎湖及其经双方协议规定的“其他领土”部署陆、海、空军的权利,台湾遭到“武装攻击”时,“美国将采取行动”,对付“共同危险”。该条约次年1月得到美国国会批准,3月5日正式生效。 (47)《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22页。 (48)毛泽东1954年坚持不允许英国共产党提出的在英译本中删除“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原则是普遍地对的,不论在中国在外国,一概都是对的”这段话,就是明证。 (49)转见叶书宗:《中苏同盟破裂始末》,《世纪》2008年第3期。 (50)《周恩来和陈毅同契尔沃年科的谈话》,1960年1月26日,27,30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83~284、286页;《毛泽东在郑州的谈话》,1960年5月7,8日,参见熊向晖:《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367~368、373页;《毛泽东同胡志明在北戴河的会谈记录》,1960年8月10日,参见吴冷西:《十年论战》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46~347页。 (51)《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1950年4月11日);《毛泽东关于周恩来去苏联参加谈判问题给中央的电报》(1950年1月3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13、290~291页。 (52)转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第44页。 (53)毛泽东在1958年夏已经开始断言中国走到苏联前面去了,并且准备再干七年赶超美国。参见《对北戴河会议工业类文件的意见》(1958年9月2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67~368页,等。 (54)《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1961年9月24日。 (55)参见徐则浩:《王稼祥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567页;马继增:《外交部文革纪实》,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页,等。 (56)转见张清敏:《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世界知识》2004年第4期;马继森:《外交部文革纪实》,第315~317页。 (57)刘若南:《中国外交转向“以人为本”》,《凤凰周刊》,http://www.phoenixtv.com.cn/home/phoenixweekly/149/36page.html。 (58)杨公素:《沧桑九十年--一个外交特使的回忆》,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第286~289页。 (59)马继森:《外交部文革纪实》,第12、74、134页。 (60)杨公素:《沧桑九十年--一个外交特使的回忆》,第294~295页。 (61)杨公素:《沧桑九十年--一个外交特使的回忆》,第292~293页。 (62)其中呼吁:“港九爱国同胞们……随时准备响应伟大祖国的号召,粉碎英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坚决反击英帝国主义的挑衅》(社论),《人民日报》,1967年6月3日,第1版。 (63)马继森:《外交部文革纪实》,第155页。 (64)关于毛泽东在转向“三个世界”观点过程中仍旧不能不困惑于革命与妥协观念冲突的情况,可参见拙作:《中美和解过程中的中方变奏--“三个世界”理论提出背景探析》,《冷战国际史研究》(IV),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1~24页。 (65)《愚公移山》(1945年6月11日);《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1946年8月),《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103页;第4卷,1191~1196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