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里昂中法大学的历史记忆(2)


    

经历1921年的三次大斗争之后,勤工俭学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革命的思想和信念更加清晰坚定。他们中的先进分子,如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等,更加认识到在法国建立一个严密的有战斗力的共产主义组织的必要性。1922年6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巴黎正式成立。同年冬,参加“少共”的共产党员组成了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领导留法学生继续开展斗争,并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党员。作为中国赴法留学生集中地的里昂中法大学,在之后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恩来、李富春、陈毅、聂荣臻、邓小平等人都曾在此组织和开展革命活动。1925年上半年,邓小平被特派到里昂,负责里昂地区的党团工作和华工运动,并掀起了声援国内“五卅”运动的浪潮。
    在里昂中法学院的校史馆里,我们看到了中国旅欧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的机关刊物《赤光》以及“五四”时期的著名刊物《新青年》。这些进步刊物当时在里昂中法大学学生中广为传看,周恩来、邓小平等都亲自参与《赤光》的编撰。里昂中法大学不仅见证了中国勤工俭学生的海外奋斗,也成为共产主义思想传播的重要根据地。现在,里昂市立图书馆中文部还收藏着许多已绝版图书和部分中文期刊,共六万多件文献资料。这些宝贵的文献记录了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的历史一页。
    随着里昂中法大学的建立,旅法留学运动由普及性教育开始转向知识精英的培养,不但成就了一批革命领袖人物,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科学与教育精英。校史馆展示了这方面的内容。
    在筹建里昂中法大学时,参与建校的中方大学就明确提出要求:里昂中法大学应该是一所高等学校,学校培养的是精英人才,实行公开招考、择优录取政策。而李石曾、蔡元培等人也一直热望将法国先进的教育制度引进中国,中法大学的建立就是一次以完全正规的形式为中国培养高级学者和研究人才的尝试。
    从1921年始创到1946年停止招生,注册的中国学生人数为473名,他们在里昂中法大学学习语言及基础学科,也可选读法国其他大学的专门课程,和法国学生共同学习。学习专业以理工科为主,主要分布在基础科学、工业技术、纺织、商业贸易、市政工程、建筑、航空等学科领域。大部分学生获得了高等教育文凭,其中131人获得博士学位,60人获得工程师文凭。多数毕业生选择回国工作,以1930年回国的100名学生为例:44名成为中学校长、美术学院教授以及医院的院长或政府机关人员,50名当上了大学或研究中心的教授。在里昂中法大学的毕业生中有许多杰出人才,他们成为沟通中法、传播先进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的代表人物。其中有居里夫人的学生、中国放射学科的主要奠基者和倡导者郑大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碑的设计师林克明,著名汽车工程专家何乃民,著名科学家汪德耀,法国语言文学专家郭麟阁,文学家和诗人罗大刚、戴望舒,艺术家、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常书鸿,画家王临乙,文学翻译家沈宝基,以及把《红楼梦》翻译成法文的李治华,等等。可以说,里昂中法大学实现了创立的初衷,为中国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培养了一批高级人才。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从中国向里昂中法大学派遣留学生的工作基本中断,1950年之后城堡中已经没有中国留学生。直至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赴法留学人员不断增加。1980年,在老校友的积极倡议下,经里昂大学马莱基教授的多方努力,里昂中法学院终于重新恢复。
    跨越百年岁月,圣伊雷内城堡依然庄严地矗立在富尔维耶尔山丘,而凝结其中的那段锐气蓬勃、风云激荡的历史,则牵引着一代中国人的难解情怀。1975年5月,当邓小平在时隔半个世纪之后,以国宾身份再次踏上法兰西国土时,让人们惊讶的是,他在国事访问之余,还专门托人购买了几百只法国羊角面包,带给当年一同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周恩来、聂荣臻及李富春夫妇,一起重温当年的时光。1980年,邓颖超率全国人大代表团访问法国,专程参观里昂中法大学,在大门前默思良久。
    而今又已过去多年,这份沉甸甸的“记忆的责任”已传递到我们这一辈。有那么多的重要人物在这里汇聚、成长,有那么多的思想、知识和技术从这里传到中国,这里曾经对中国的社会进程和革命发展产生过那么深远的影响,我想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这段历史。中法大学应该成为两国新时代文化交流的古老而更新的纽带,作为20世纪中法文化交流的集体记忆载入两国关系的历史中。
    现今,位于皇城根的北京中法大学旧址已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并被改造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在保护古老建筑的基础上,举办各类展览交流。2012年举办的展览“1912-2012:中国·法国百年对话”就展示了百年中法文化交流、特别是中法教育合作的历史脉络。而里昂中法学院目前由法方承担管理工作,“为已有大学学历或有专业特长的人员提供一学年高水平的进修学习”,管理形式已不同于原来的里昂中法大学。我想,如果中法共同合作,将中法大学重新建成一个中法学生交流的重要窗口,作为留学生到法国留学的培训中心,对他们进行历史、语言和文化教育,这对于他们在法国的进一步深造将有更深远的意义。
    中法大学曾经在中法教育文化交流的历史上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以它为代表的留法勤工俭学、教育救国的历史,既是中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中法两个伟大国度相互认识与理解、建立深厚友谊的见证。两位老人对中法学院滔滔不绝的讲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坐在车里的我,看着雨雪里远去的两位老人的身影,深深感到,只有人文交流才能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人民的互相了解,这正是一个多元世界共生发展的理想基础。中法大学的历史值得被书写、记忆和传承,故人虽逝,风物长存,这正是那一代人留给我们的无价遗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