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农民工异地就业的文化适应性理论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12:11:44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李俊霞 参加讨论
四、影响少数民族农民工异地就业文化适应性的因素研究影响少数民族农民工异地就业文化适应性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具体如表1。 (一)外部因素 影响少数民族农民工异地就业文化适应性的外部因素包括生活变化、社会支持、时间、文化距离、歧视与偏见[4]。 1.生活变化 异地就业不只是就业的变化,而且会带来生活上的一系列变化。比如,气候、饮食习惯、生活节奏等,变化会带来不确定性和压力,影响异地就业的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心理和文化适应。表2是异地就业的少数民族农民工可能面临的生活上的负性变化及变化值。 2.社会支持 异地就业的少数民族农民工的社会支持来源于家人、本民族同胞、朋友与就业地的居民。在所有的社会支持来源中,最受关注的是婚姻关系,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婚姻是社会支持的基本来源[4]。其次是朋友和同胞,尤其是那些具有相同异地就业经历的少数民族同胞可以给少数民族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居住信息,甚至提供暂时的住所,帮助他们释放在新环境中遇到挫折后的负面情绪,提供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应对新的环境。但这些社会支持可能阻碍他们对当地文化的学习和适应,阻碍他们去争取其他的尤其是当地居民的社会支持。异地就业的少数民族农民工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会影响他们的适应,如果能获得当地朋友的社会支持,他们的适应问题就会比较少,满意度与心理幸福感会比较强[5]。如果不能跟当地居民有很好的交往,他们会产生无助感、孤独感和负罪感等负面情绪。 3.时间 主流的看法认为时间对跨文化适应的影响是一个U型曲线。Oberg(1960)提出跨文化适应的4个阶段:蜜月阶段:最初的新奇、陶醉、狂热阶段;危机阶段:感到不足、挫折和焦虑;恢复阶段:解决新环境中的危机;适应阶段:在新环境中重新适应[1]。异地就业的少数民族农民工同样会经历这样一个时间过程。只是由于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弱者身份和地位,最初的新奇蜜月阶段会很短暂,然后就会面临生存危机进入危机阶段,由于其他适应能力的欠缺,适应的时间过程会比较长。 4.文化距离 “文化距离”指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文化特征、文化现象之间的差异程度。Babiker,Cox和Miller(1990)开发了文化距离问卷(Cultural Distance Inventory),以测量流动者原来的文化环境和他所移居的文化环境中文化方面的差异。文化距离的假说预测当流动者的文化与移居地之间的文化距离越大,他们的跨文化适应就越困难。按照上述假说,异地就业的少数民族农民工他们本族文化与就业地的主流文化差异--文化距离越大,适应就越困难。如果少数民族在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区域风俗、从业规则、收入分配方式等文化因素方面与汉族存在较大差异的话,异地就业的适应就会比较困难。 5.歧视与偏见 歧视与偏见可以不单独作为一个影响因素,而是作为一种负的社会支持来影响异地就业的少数民族农民工的跨文化适应。不可否认,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择雇员的时候会对少数民族农民工有偏见和歧视,或者说不愿意雇佣少数民族农民工,很多时候是因为少数民族农民工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来适应企业的规则、纪律、制度和文化,甚至适应不了,给用人单位带来很大的困扰和管理成本。这会影响少数民族农民工的文化适应。 (二)内部因素 影响少数民族农民工异地就业文化适应性的内部因素包括评价和应对方式、个体情商、知识和技能、人口统计学因素[4]。 1.评价和应对方式 评价是指异地就业的少数民族农民工对所发生变化的认知评价,通俗地说就是看待这些变化的心态。其中最重要的是异地就业少数民族农民工进城务工时所抱有的期望。现实、切合实际的期望有利于其更好地处理跨文化就业所带来的变化和挑战,减轻负面情绪,从而更快更好地实现适应;而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则会增加跨文化就业中的挫折感和压力,不利于其适应生活和工作变化。 应对方式有积极和消极两类。积极地、乐观的应对方式有利于更好地适应。 2.个体情商 情商又称“情绪智力”。Goleman的著作《情绪智力》把情绪智力归纳为五种能力:自知之明、自我调节、自我激励、同情心/移情、社交技能[6](如表3所示)。Goleman提供了大量的趣闻轶事来证明这些能力与个人和组织成功之间的关系。这些能力当然与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异地就业的文化适应以及就业能力也是紧密联系的。 3.知识和技能 知识和技能会提升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异地就业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知识和技能既包括与就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也包括在就业地生活的广义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对就业地文化的了解、语言技能等。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的,也是可以通过经验积累的。相对情绪智力来讲,知识和技能是容易获得的。 4.人口统计学因素 人口统计学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收入等。 性别对跨文化适应本身的影响不大,但是由于性别对于异地就业的难易有影响,因此对于少数民族农民工的文化适应产生间接影响。相对而言,女性就业困难程度高,因此而产生的文化适应问题比较多。 年龄和少数民族农民工的跨文化适应的关系没有定论。年轻人可塑性和适应能力较强,但是社会经验和社会支持欠缺;年龄大的就业难度大、可塑性差,但社会阅历和经验丰富,人际圈子大,可以获取的社会支持多。因此年龄对于异地就业的少数民族农民工跨文化适应的影响不确定。 学历与知识和技能相关,因此与少数民族农民工的跨文化适应正相关;收入高的人可获取的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多,适应能力也较强。 五、少数民族农民工异地就业的文化调适路径研究对于民族文化,我们要辩证地来对待,要从服务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倡保留文化先进成分,扬弃文化糟粕。对制约少数民族农民工异地就业的少数民族固有文化要进行适当的创新和调适,增强文化适应性。就业人群和劳务输出地应放弃“拒绝变化”的心态,主动适应就业需求。 有自身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区域在劳动者素质培养上应重视汉语能力培养,改“双语教学,同习共重”的模式为“汉语主体”教育培训模式;在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上变革与就业地生产、生活不适应的规则和仪式,促进信仰与时俱进;以社会进程的现代化标准移风易俗,改变旧习,建立与就业制度文化相容的先进的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