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梁漱溟、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改造思想的趋同和差异(3)

毛泽东通过对周秦以来中国的历史特点的分析,指出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这决定了在中国进行革命,就必然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24)]既然第一步是为着实现民主主义社会,那么中国现阶段的革命就是民主主义革命。但毛泽东强调,以十月革命为界,“在这以前,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之内的,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在这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却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而在革命的阵线上来说,则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了。”[(25)]这一新旧之分,强调了这个革命的领导阶级的变化。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即“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节制资本,平均地权”,就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26)]“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27)]
    很明显,毛泽东不赞同梁漱溟把中国社会看作是“伦理本位”和“职业分途”,而强调中国是一个阶级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是其核心问题;也不赞同解决“文化失调”是中国的出路,而是强调,由中国社会文化的危机出现的政权断裂和分裂,其根本在于中国社会文化的“旧体制”。“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及其中国的失败,其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高于封建社会,故两者相遇后者失败,其帐已结。”[(28)]因此,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只能是进行民主革命,别无他途。[(29)]而梁漱溟也始终反对中国共产党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认为共产党1927年到1937年的所谓土地革命,是“劳而无功”,是“政治上的失败、政治路线错误”。[(30)]
    四
    通过前文的比较与分析,我们对毛泽东、梁漱溟就中国社会改造的理论和主张基本上有一个大致的概观。就争论和对立来看,诚如他们双方对对方的批评那样:毛泽东认为梁漱溟太看重了中国社会特殊性的一面,而忽略了共同性即一般性的一面;梁漱溟则认为毛泽东太看重一般性的一面,而忽略了最基本、最重要的特殊性的一面。[(31)]
    作为今人,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他们的趋同与差异呢?
    所谓趋同包括:毛泽东、梁漱溟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应该说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都看到了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国家,而且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下;中国社会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缺乏一个(或者说根本没有)强有力的顺乎民心的中央政府;广大的农村和占人口80%的农民是中国社会最严重的问题;西方文化的冲击是导致中国传统社会紊乱、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失调现象等。而面对以上诸种问题,两人对中国社会的改造,基本上都遵循着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即从乡村入手,最后解决整个中国问题。更重要的是,两人就中国问题解决的步骤,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毛泽东强调: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是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梁漱溟也提出在中国建立一个政治上民主主义,经济上达成社会主义的新中国。[(32)]而且,双方都承认,这种社会的出现,必须是在中国实现独立、统一的基础上才能完成。
    所谓差异,主要表现在正确认识国情的基础上,究竟应该用什么方式,走什么道路来解决中国问题。毛、梁二人的观点是明显对立的。一个主张革命,一个主张改良。毛泽东始终坚持在打烂一个旧世界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世界,他认为旧世界的一切都不合理,都应该打倒、推翻,从而建立一个完全崭新的世界,即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梁漱溟却始终认为中国问题的解决应遵循一种循序渐进的改良,才是正确的方式和道路。他曾经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中国好比一棵大树,近几十年来外面有许多力量来摧毁它,因而这棵大树便渐就焦枯了。先是从叶梢上慢慢地焦枯下来,而枝条,而主干,终而至于树根;现在这树根也将要枯烂了!此刻还是将朽烂而未朽烂,……趁这老根还未完全枯烂的时候,必须赶快想法子从根上救治它,树根活了,然后再从根上生出新芽来,慢慢地再加以培养扶植,才能再长成一棵大树。”[(33)]
    历史似乎总是为成功者阐释一切,以说明其科学或正确,这应该是对的。但对不成功者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没有成功的东西一概加以排斥和否定,使许多于我们今天尚有借鉴意义的东西被淹没和遗忘,这也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作者认为,半个世纪以前梁漱溟关于中国社会改造的理论和主张,应该重新定位和研究。有些学者认为:梁漱溟的理论实质上是在为封建主义张目,梁是孔家店人。[(34)]其实这与历史事实是不符的。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梁漱溟就曾公开发表过自己的观点:他所从事的乡村建设,“根本不同意封建社会,资本社会这类公式范畴,加于中国社会史上。”[(35)]
    一位美国学者在评价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时指出:他“实质上是想避免用马克思主义来解释中国的历史”[(36)]。这只说对了一部分,最根本的在于梁漱溟的思想、理论、实践同中国近代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条件相距甚远,其艰苦的探索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注释:
    (1)(2)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3)毛泽东:《组织起来》。
    (4)梁漱溟:《朝话》,第137页。
    (5)(20)(32)梁漱溟:《我的努力与反省》,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第77、353、353页。
    (6)(10)(11)(12)(22)梁漱溟:《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11-12、104、103、117、163页。
    (7)梁漱溟:《乡村建设论文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1934年版,第36页。
    (8)(9)《国闻周报》第5卷第35期,1928年9月9日出版。
    (13)梁漱溟:《中国民族之前途》,重庆乡村书店1937年3月版,转引自《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上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05页。
    (14)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
    (15)(16)(17)(18)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邹平乡村书店1937年版,第23、65、21、50页。
    (19)梁漱溟:《中国政治问题研究》(未刊稿),第6页。
    (21)梁漱溟:《政治的根本在文化》,1947年1月12日《大公报》。
    (23)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24)(25)(26)(27)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28)(29)(31)毛泽东关于《乡村建设理论》的批注,转引自陈晋《1938年毛泽东与梁漱溟的一次争论》,《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6期。
    (30)梁漱溟:《抗战与乡村》(油印本),重庆乡村书店1940年版,第7-8页。
    (33)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邹平乡村书店1936年版,第20页。
    (34)李达:《梁漱溟政治思想批判》,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1页。
    (35)梁漱溟:《答乡村建设批判》,中国文化服务社1941年版,第3部分。
    (36)〔美〕艾恺:《最后一个儒家》(中译本),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8页。
    
    

(责任编辑:admin)